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赫本黛代代延续的文化传承 【暑期实践·三门乡村振兴实践队】古境奇潭-人文小微

发布时间: 2016-01-18 浏览: 287
代代延续的文化传承 【暑期实践·三门乡村振兴实践队】古境奇潭-人文小微

2018年7月8日,由屈啸宇老师带领的三门乡村振兴实践队来到了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开展调研活动姜山冷门。在杨家村杨主任的带领下,实践队分别探寻参观了杨家村的取水古道、“龙潭”、半岭村遗址、城隍庙,并且采访了板龙制作人杨天伟老先生、祭冬主祭人杨兴亚老先生和板龙著书者杨道义老先生。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充分体会到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央金次卓。01
初到取水古道,梅爱偲入眼处是一片繁芜的荒草。但当我们走进,一条青石铺就的古道霍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屈老师介绍,古代多为官道伊玟格琳,但各县之间并没有官道。该古道是先民大家族私修的,是沟通各县的枢纽。古道中途设有路廊制服行动,供行人休息无敏氏。
(当地人奉为圣水的“龙潭”)
随着古道一路而上,流水声渐响,行至龙潭处,便可看到四周枝繁叶茂。龙潭深2米左右,水尤清冽,甘甜味泽。杨家村民奉此为圣水,认为洗涤过后可保佑健康长寿、福泽绵延。
02
沿着龙潭而上,便可看到半岭村的遗址,村中人烟稀少,几乎无人居住。据调查,村中房子多为石块垒成,并在周围设置石墙专门抵御土匪和野兽。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村中居民纷纷搬离此地沅江三中,现在只剩两户人家坚守乡土之根。
03
十时许,实践队前往杨家村访问板龙制作人杨天伟先生。据杨老先生介绍,三门板龙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龙头的底座由两块木板钉成“T形”,三端各凿圆孔,可供木棒连接。底座用木、竹制成龙的骨骼,外面糊以彩纸或裹上白布并竖上龙角,龙角上写“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八字,这八字是当地人民迎龙的宗旨。龙身俗称龙段,用木板做底座,两端凿圆孔,由龙棒连接而成。“龙棒”是齐肩的小木棒刨圆,顶端钻小孔,横以插闩而成。龙板两端再钻孔,插竹篾固定,中央隆起成拱桥形,状似黄瓜。黄瓜是杨家特产,有“杨家卖黄瓜,铁厂打钉耙”的农谚,故杨家板龙有黄瓜龙之称。龙尾在解放前为三岔龙尾,解放后改为五岔,由平行变成高高翘起之状,更加灵活与雄伟李靖画室。
(五兽)
杨老先生还给队员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五兽”(白象、梅花鹿、犀凄美的放手牛、麒麟、狮子)以及“八仙”、“十二生肖”等祭祀用品,大多用橡胶和泡沫做模,油彩上色,一眼瞧去栩栩如生。杨老先生说“非遗传承重在手艺的代代延续和传承,而不仅仅只是市场上的那些雕刻物品,有实体而无内容乌鲁奇奥拉。”谈到传承人之事,老先生很遗憾地表示自己已无板龙传承人,这项非遗手艺恐怕要遗失,这不仅是板龙制作传承的遗憾,也是现存非遗传承的一大遗憾。
04
下午,实践队在杨主任的带领下走访了城隍庙。从城隍庙大门进入,便可看到大殿正中供奉的两座城隍像——屈坦,小的用于城隍寿诞外出巡游,大的则是城隍屈坦的真身。城隍庙的正后方是娘娘宫,里面供奉着屈坦的母亲及其妻子,娘娘宫前的四根大柱皆为盘龙石柱,颇具特色。在城隍庙内,队员们见到了祭冬的主祭人杨兴亚老先生。谈及祭冬仪式,已是耄耋之龄的老先生激情澎湃地为大家解释相关内容大内群英。据了解,唱礼者颂由主祭(一位)、陪祭者(三到四位)和跪三部分构成,主祭者和陪祭选拔的标准并不严格,只要有三代及四代祖孙构成即可大明衣冠,俗称“三献丁”。而唱祭者却十分严格,现在只有杨兴亚和其徒弟杨宏勇吟唱祭文。祭文由杨道义老先生根据祖上流传所做,每年都会稍加修改,至于礼仪则多沿袭周礼并根据当地人民的习俗不断调整,形成现在的跪拜礼。
(实践队在杨道义老先生家采访)
顺着非遗之路詹国团,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为板龙著书的杨道义先生家赫本黛。老先生已有九十三岁高龄,却健谈风趣义煤信息港,头脑灵活。据老先生介绍喀嚓鱼官网,板龙并不独此一家,但杨家板龙以其高大威武、长度惊人著称。据老先生介绍,大约在隆庆年间,村里发生水灾,大家通过敬龙来祈求天晴,后来慢慢演化出用板龙迎龙的民俗活动。迎龙一般从宗祠出发,途径城隍庙,环绕整片杨氏土地,寓意保佑杨姓子孙平安康乐。
短短三天的实践生活,让实践队员们收获颇丰。下一站,三门乡村振兴实践队将走访三门县海游街道,对当地曲艺文化进行探寻。
小微小编 | 邓清扬
图文 |台州学院民间文化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 丁智伟
终审 | 罗晨瑜 陈梦棋

一枚有温度的公众号~
投稿邮箱:
renwenxiaowei2013@qq.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文小微”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