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郑成功的成就以周之名:中国古代的6个周政权得名缘由梳理-寒砚笔记

发布时间: 2016-04-09 浏览: 253
以周之名:中国古代的6个周政权得名缘由梳理-寒砚笔记

用“周”字作为其政权自称的我国古代政权,一共有6个,他/她们分别是:
那么,这6个周政权,分别是为什么自称为“周”的呢?以及沿用至今的史家习称又是为何称他/她们为“某周”的呢?且看下文分解:周之源起:周原与西周
正如汉朝与汉水密切相关,秦朝与秦川相互影响,西周的前身周方国亦与一个“地名”相关,这个地名便是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部的周原,它大体涵盖岐山县、扶风县、眉县等三个宝鸡属县,郑成功的成就从地理单元上讲,正好处在关中平原的西部,是关中平原收缩于汧渭之会(千河、渭河交汇处)前的最宽广处。
周原与周族
周原是周人从泾水谷地的豳地走出以后定居的第一处肥沃宽阔平原之地,所以立马为周人的壮大提供了绝佳的农耕环境,周人从此才一跃而成西方方伯,并最终以“小邦周”之姿取代了“大邑商”。有趣的是,三四百年以后的嬴秦也复制了周的这一路径,从陇山以西的秦川一路向东,在周原西缘的汧渭之会立足(汧邑、平阳、雍城,注意此处的平阳并非后来位于临汾的平阳),进而进驻丰镐北部的咸阳,成就一代帝业。
当然了,现在并不能确定,到底是先有了周邦、周族的称呼,还是先有了周原的称呼,孰先孰后的问题由于过于玄远且无任何资料,而无法确证。倒是关于“周”字,有一个很朴素的释读,值得回味:
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张日舁
那么米店吉他谱,若是从“周字直作田”的甲骨文、金文释读思路入手,结合周人善于农耕的种种历史印象(周祖后稷、周式井田),那么周方国(小邦周)乃至西周的得名也便可以上溯到“耕田”这一相当朴素的意涵之上了。周之续命:东周
周幽王末年,随着关中地区天灾人祸的持续加剧,周王室再度爆发了一次如同厉王时期那般的“政变”,传统史书对于这两次西周后期“政变”的记载一向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寒鲲个人是比较认同携平分立之说的,但是具体携王在哪里,尚且还没有倾向于哪个说法。
幽王末年对褒姒的宠爱,激怒了王后一族的申邦,申侯与太子宜臼(甥舅关系)联合缯邦、犬戎攻破镐邑,且不论太子宜臼究竟是否“与谋”,亦不论幽王与郑公之死究竟是不是犬戎失控过火误杀,太子宜臼终究是有弑杀君父之重大政治嫌疑的。周室宗族当时就不干了,立马在虢公带领下推戴了幽王之弟望(余臣是误读)为周王。(史称“周携王”申多恩,沿用的是晋人的说法,楚人称“携惠王”,“惠”或为政斗失败者为携王上的谥号,楚人因为与这次政斗无利害关系,所以敢于如此称呼)。
由于掌握宗周、周原的宗室支持望,且犬戎失控后或许对丰镐有所破坏,而宜臼的支持者除了秦,几乎都是东方的侯伯(晋、郑为首),所以宜臼便在支持者的推戴下最终迁徙到了同样有所营建且是西周用来接收东方贡奉的洛邑成周定都了。由于晋国为首的胜利者掌握了流传下来的史书《左传》的话语权(西方秦国也不可能留存政敌的史料),所以我们并没法儿知道究竟有哪些西方诸侯支持携王慈禧野史,只能知道在此时与晋国结下梁子的虢公翰一族是带头人,再算上晋国在曲沃代翼期间虢国对于翼之晋嫡的支持超级掌柜,最终晋献公假道伐虢也可以算是“新仇旧恨一块儿算了”。
西周与东周的得名,便是在上述幽王末年大政斗硬生生把姬周分成西、东两都城为中心的两个时期所致,宗周镐邑在西,成周洛邑在东,因此分为西周与东周。周之末代分封:西周君、东周君
除了前述“大西周”(西周时期)与“大东周”(东周时期)以外,还有一对西周君(小西周)与东周君(小东周),他们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呵,周贞定王死后,思王弑哀王、考王弑思王,兄弟之间连续弑杀,周王权威彻底荡然无存,周考王之弟揭似乎也是一个掌握军权有实力弑君自立的主,或许是周考王拉拢来弑杀思王之人。周考王担心揭也弑君自立,便干脆把周王还剩下的土地全部分封给了揭(前440年),美其名曰延续周公的职位,成立了一个周公国(揭便是西周桓公),作为周天子的考王反而寄居在周公国之中。
七八十年后的前367年,西周惠公朝对于幼子班很是宠爱,也便利用手中为数不多的权限,把洛邑东方的“巩”地分封给了班3u8891,成立了东周公国,班也便是东周惠公。至此,在战国中后期的成周附近,也便不再被视为周天子的领地,而被视为两周君的领地。秦国终结周赧王之存在也是以秦军吞并西周公国为标志的前256年,而非最终灭亡东周公国的前249年。周之攀附:北周、武周、后周、吴周
北周为宇文氏所创建,宇文氏之称周,首先应当是因为宇文泰的爵位——周公,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宇文泰之称“周公”与其推行“周礼”“周官”一致淘大客,是其试图用“周”这个玄远称号凝聚关中人心的重要政治举措,而且尧舜禹与夏商周自秦汉之际便逐渐被编排成华夏族群乃至周边非华夏族群的共祖,声称自己是“周”,就像赫连勃勃称“夏”一样泉视界,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攀附,这种攀附可以从神话里找出宇文氏作为一个非华夏族群融入华夏族群的统战理由。后来唐代令狐德棻编撰的《周书》便在开篇就引用了或为北周官方当年的编排,以宇文氏为神农后裔了,而神农后裔往往被认为姓姜,姜姓氏族是姬姓氏族世代通婚的对象,这便可以与“周”攀上姻亲关系了,在这一点上,宇文周的思路有点像刘渊。
武周为武则天所创建,武则天之称周,也是把自家的“武姓”攀附到了周平王后裔上,反正姬姓后裔改各种姓氏的都有,这么攀附虽然勉强,但尚且可以说得过去。而且,北周与武周毕竟各自以当年的宗周之地(关中)与成周(洛阳)之地为基本盘,以周为名,也算有点地缘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的后周与吴周的攀附,就完全没有地缘因素影响了,纯粹都是武周一般的思路:后周开创者为郭威,郭姓的主流来源便是前文书说到的那个“虢”,由于虢邦始封君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所以这俩位于宝鸡市陈仓区虢镇的东西虢便成为西周时期的重要宗室成员,胡中惠郭姓因此而攀附“周”,倒也说得过去。
吴三桂所建立的吴周政权,与虢很相近:由于吴姓是以春秋吴国王室作为得姓来源的,而传说中吴国的开国君主吴太伯,则是周文王的大伯父,他吴三桂便是顺着这么一条藤摸上去,攀附上了“周”之国号的。
至于北周、武周、后周、吴周的史家习称,武周和吴周很明显都是以姓氏冠名的某周格式,而北周与后周则都是随了同期系列政权“大流”所致:北周归属于北朝政权之一,而且确实在北方,所以与北魏、北齐一道称“北”;后周则归属于五代政权之一,所以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一道称“后”。不过,北周在五代以前,也是被称过“后周”的,只不过是因为郭威又搞了一个被传统史家勉强视为正统王朝之一的周,这才被撤销了“后周”的别名。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用姓氏冠名法青藤茶馆,称呼北魏为元魏、称呼北周为宇文周、称呼北齐为高齐,这就是北周的另一个小名型习称了。

最后,我想说,这种近乎通史层面的写作,难免在笔者不熟悉的维度,产生不允当的论述,所以王飞鸿,如果有熟悉相关时代的知友发现有哪处的论述略显不当,还望不吝赐教。而且,部分观点在学界也有很多争议点,为了叙述通畅,笔者便选取了更倾向于的那一种观点,也欢迎批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清水珍妮,关注寒鲲的“寒砚笔记”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