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王岗说武术

发布时间: 2019-05-12 浏览: 332
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王岗说武术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日趋强盛,民族文化也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进而使武术这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开始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急先锋。但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武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项目设定过程中再告失利。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失之交臂再度引起了国人对武术的深思,进而发出一种疑问:武术必须进入奥运会吗汤浅政明?作为一个系统的中国武术能不能办一个像今天西方奥运模式似的东方运动会呢?
其实,竞技武术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标准下的产物。作为当代武术的一种新形态,它不能代替武术的全部。武术有体育的功能是事实,但武术更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古老国度流传千年的人体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增强人民体质的需要出发,将武术纳入了体育的轨道。这对于一度处于社会底层的武术而言事实上是一种进步。也正因如此,武术在几十年间发展成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大部分。然而,从武术试图进入奥运会的那一天起,最令人头疼的不是能不能进的问题,而是怎样进和进去以后怎么办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差异进行梳理,以为方家提供有益的思考。
二、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迥然相异的历史文化环境
(一)武术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对历史的发展而言,虽不一定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国的河流大多呈发源于西北而从东南入海,由此形成了许多的冲积平原。由于这些平原地区相对较为优厚的地理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绝佳条件,这也直接导致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其影响甚至到今天都无法消除。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大多孕育于这些地域,并由此逐步扩散辐射而形成。今日的中华文明圈,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独特的大河文明和农业文明。今天看来,这种早熟的文明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明的时候,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形成一种桎梏,影响到今天武术的对外交流。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不仅使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都达到了相当水准,而且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肢体を洗う。雄汉盛唐不只是中国人值得自豪的岁月,也是西方人无比艳羡的盛世。宋元以后,中国的城市文化开始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得文化逐步由贵族阶层转向平民化,武术在这种平民化过程中,受益良多,如习练人群增长迅速,理论和技术都得到巨大进步,到晚清民初已发展成为一个繁杂的文化系统。
但十分遗憾的是,武术尽管传承有序,但它的历史全貌却至今都未能得到丰富的展示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魔道天君。近代以来,诸多史家试图为它勾勒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像,但均未能如愿。其原因除去武术自身与神秘文化关联甚密之外,武术在宋元之后沦入社会下层也成为难以查考的又一原因。“复古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而且是中国思想上的一个特点。”①这在武术身上也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现。在武术的传承过程中,很多后学者都把先人奉为神圣,致使中国武术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历史的帷幕后面隐约可见又难见真容。武术的起源由此而变得“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般,无法廓清。
武术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北京星火站,并最终发展成今天这样的博大精深体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而言,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子文化形态。故此,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武术也就不可避免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襁褓中长大,而由此形成的独特文化品格和多样性也就不难理解。
(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
古希腊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是伴随着古代希腊文明的繁荣而产生的。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克里特文明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准,考古发掘已经可以完全证明这一点。在克里特文明谜一般的消失之后,希腊文明继之而起,从而成为闻名于世的古老文明。在古希腊时期,城邦的发展是其主要特色,它在整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几乎从未形成像中国一样的大一统国家,亚历山大大帝的统一和远征成为古希腊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统一和古希腊文明的最后辉煌。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郭文韬古希腊地区的农业一直未能像中国一般鼎盛。也正因如此,这一地区的人们大力发展航海业,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武松卡盟。在这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成为希腊文明史上不得不提的城邦国家。
尤其是雅典,它达到了奴隶民主社会的顶峰。在雅典民主政制确立的过程中,契约原则开始进入社会,这和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专制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奥林匹克运动与雅典的民主精神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政治文化影响下,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也就不难理解了。追求和平和消除城邦间的战争是它的初衷。但实际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并不像今天我们所强调的“更快、更高、更强”一样,运动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军事服务的,从项目的设置到比赛本身。它的目标首先是使自己的战士有雄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作战技艺,其最为核心的目的是追求族群和城邦内成员自身的真正强大,进而服务于战争中的扩张和侵略。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宣告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方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与此同时,随着蛮族的侵入,灿烂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在中世纪的欧洲一度销声匿迹。而它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千年以后,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也同它的母文化一道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内被尘封起来,直至十九世纪末被顾拜旦提出孙友田,由此开始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旅程。尽管事隔多年之后,奥林匹克运动的大旗再次飘扬欧陆,并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冲击而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导。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已在西方完全确立的岁月,与千年之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大相径庭,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资本主义的思想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潮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重新起步的奥林匹克运动自然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完全可以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母体并不是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而是现代西方社会本身。

三、中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品格
因为中国和古代希腊以及现代西方的巨大差异,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又各不相同,所以,在历经几千年的文明史后,中国和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品格。
(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中国文化
(二)科学思想、个人英雄主义、思辩哲学精神主导下的西方文化
四、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的提出
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各不相同导致了中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品格。由此,对中国和西方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变得容易理解。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文传统和内向的文化性格,使“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和认识成果”。这种非逻辑的思维直接导致了中国“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没有落实,又最为落实,它回答了万物本体的无限扩大、精深,无始无终又难以认识的性质。人只能不断地认识它,却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清晰地把握它,因而不能明确界定它”。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就有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往往都归结于“悟”。王阳明说的“我心即宇宙”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样,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哲学,也就有了更多的感性思辩色彩。无论是强调“有为”的儒家,还是强调“无为”的道家,他们的思维方法别无二致。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农耕社会而言相较西方有着巨大的优势,中国人对土地有着一种天然的情感,导致了中国人重土拒迁的内向的文化性格,再加上贵和尚中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从来没有将征服作为自己的追求,这就使得中国人在面对一切事物时都是被动的。中国人在失去主动的同时也失去了“以正求正”的可能,所以在思考时不免“以反求正”。
以反求正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也是中国人处世的行为方法。在中国人的语汇中随处可见以反求正的具体表现,如以弱胜强,以小搏大,以寡敌众,不一而足。老庄的道家思想中处处渗透着以反求正的思想,即令是强调“刚健有为”的儒家贝母瓜蒌散,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往往更重视以反求正。可以说,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之下,以反求正已经完融入中国社会与人的生活。
与中国文化传统不同,西方人以航海、征服和商业作为其发展基础,以科学精神为其主导文化,始终把“利”与“力”看作其健康的价值取向。它激励着人们参与竞争,胜利者得到嘉奖。竞争与获胜、发展始终是西方人追求的主体目标。所以,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对力的崇拜,使西方人以正求正成为他们的基本思维和生活模式。因此,对于西方社会中所产生的浮士德心灵现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浮士德心灵的形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扩张过程中的强强对话,和追求更加强大的以正求正。

五、“以反求正”的武术与“以正求正”的奥林匹克运动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在不同的文化母体中成长,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不同文化母体的特征。以反求正和以正求正在它们各自的身上有深深的烙印,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技术层面,我们都不难得到印证。
(一)武术的以反求正
众所周知,武术首先是作为一种格斗技术而存在的,但与西方人崇武尚勇不同,中国武术和中国的兵法一样,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甚至战也是点到为止,绝不可斗勇斗狠。中国人崇尚的武者之勇往往不是匹夫之勇廖芳华,而是有谋有勇。中国最著名的刺客要离与他的刺杀对象庆忌相比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技术水平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还是出色地完成了吴王交给他的使命。他主要靠的是谋,叫大勇,这也是中国人对勇和武的理解。而那些赳赳武夫却只能任由智勇双全的人来摆布。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名扬海内外,其主人公往往也并非靠花哨的武打和至上武技来征服读者,而是靠“无招胜有招”的无限遐思和博大的道德情怀博得人们的尊敬。在这个意义上,武术已完全远离了它技击的本质,而成为一种教化。所以,武术的以反求正首先体现在国人对它的理解上,即对武的追求本身并不在武。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德是第一位的,这是武术以反求正的另一个例证。武德是对学武者最基本的要求。在一个人接触武术伊始,它首先接受的并不是技术的教育,而是武德的教诲,“未曾学艺先学礼”成了中国武术特有的现象。武以德立,以德服人,反对好勇斗狠,凌弱逞强。武德是儒家文化在武术中的体现,仁、义、礼、智、信是对武者的要求,也是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古代和当代的武学名家中,大都是德艺皆备之人,而绝非一介武夫。有勇而无德之人是不会被历史所铭记的,即令有一鳞半爪司高峰,也为后世警示所用。所以,在学习武术过程中,最受到重视的往往不是技术的高低,而是品德的好坏。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国人学武的出发点也并不仅仅是武本身。
武术的修炼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训练也有本质区别。武术的修炼注重于“心炼”,更多倾向于过程的本身和感悟的快乐,而无所谓结果,修炼本身也没有终极的目标。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则注重于形体的锻炼,倾向于比赛的结果和胜利的欢愉。武术的技术本身也有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深深烙印,由于创拳者和继承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技术创编过程中浸透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儒、道、佛都浸淫其中。如果说儒家学说更多地体现在武德的教化上,那道家和佛家就更多地体现在拳学理论和技术层面上。老子的“以柔弱胜刚强”,“尚柔贵雌”,“以柔克刚”,成为以反求正的经典之论。宋元以后,武术开始渐入寻常百姓家。武术逐渐进入社会底层使武术受到了更多的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拳都暗含阴阳学说,在其拳学理论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它们大多不讲究先发制人, 而讲究彼不动我不动, 彼一动我先至”, 讲求后发先至, 后发制人的是以反求正的典型范例。 轻力尚巧,“ 四两拨千斤” 更是武术与中国大不相同的是, 西方的军事家往往更重视对阵法、装 以反求正的极致。 从具体的拳种来看, 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无一不是以反求正的力法, 这也符合国人的行为习惯。从套路、招法、散手都无一不体现着以反求正。 就是以刚劲著称的少林拳, 也并不是追求一味的刚, 也讲求刚柔相济, 讲求奇正变化, 在深层思想上与前述的内家拳法并无不同。
所以说, 以反求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武术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是中国武术的灵魂。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以正求正
无论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都彻头彻尾地体现了以正求正的精神实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希腊城邦之间进行的对抗。对力的赞颂和追求在希腊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们推崇高大健美的体魄和灵巧矫健的运动,并为之进行刻苦的训练,以求得优异的成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是不折不扣地高举“更快、更高、更强”的大旗,将竞技体育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就“更快、更高、更强”的内涵而言,它表达的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它倡导奥运会的参与者“在比赛场上,面对强手,发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对自己则是永不满足,“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它不仅倡导对比赛对手――人的战胜,还强调和培养“对自然要敢于征服,克服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限制,挣脱自然的束缚而取得更大的自由。”
与武术的注重自身修练不同,奥林匹克运动崇尚人体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与美,强调的是在与对手、自我和自然的竞争中取胜,通过决定胜负体现征服对手、克服自然的价值,具有鲜明的竞争意识。这与西方外向的文化内涵是相通的。从奥运会项目的选择上也可以印证这一点雪地幸存者。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至今,从一开始的9个大项到现在的30多个大项,无论项目如何增减,都无妨竞争性强和客观性强这个大的基本思路,规则的制订也如出一辙王海剑,速度和力量是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目标。
从文化学角度来说,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于西方文化之中淮滨吧,自然在它的身上也打着西方文化的烙印。而西方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外向的、征服型的,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对待物质的东西从不像中国人那样谦逊舌头乐队。所以,在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裸体的运动员,他们为一块金牌,为一种荣誉,为一种理想,甚至于是为个人的利益而进行比赛或竞争。
奥林匹克运动的以正求正是西方文明在体育运动上的具体体现,它和西方的历史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六、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不可兼容
以反求正是中国武术真正的灵魂。同样,以正求正是奥林匹克运动最基本的内涵。两者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它们不同的文化品格,形成了它们不同的核心理念。
如果说武术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奥林匹克运动则是不折不扣的海洋文明的产物,它们从产生到发展直至成熟,都是独立形成的,加之中国文化的内敛和西方文化的张扬格格不入,所以虽然同属体育文化,但东西方之别使他们二者之间虽无表象上的鸿沟,却在内涵上相差甚远。
中国武术与奥运会失之交臂,看似偶然,实则与文化的冲突密切相关。中国文化在长达两千年的岁月中傲视世界,即使是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中国也并没有落后于西方。彭慕兰就曾说:“从整体看18世纪的欧洲人比中国人或日本人更有生产力看来是不可能的”。⑩但是在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被以往的“蛮夷之邦”远远地超过。武术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以文化为本,技艺为表的结合体。在武术身上有着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注重内心修炼和武德的修养,以反求正是它的文化形态的高度体现。而奥林匹克运动体认的速度与力量则不是武术所注视的。以正求正是奥林匹克运动,也是西方体育的文化特征。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世界不再像以往一般割裂,而是成为一个整体,这之后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世界史(阿·斯塔夫里阿诺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天涯若比邻”已成为今日世界的写照,全球化已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由于西方在近代以来的一枝独秀,全球化进程实质上是西方化进程。在体育领域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奥林匹克运动充当了西方文化全球化的代表。在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武术之间由于存在巨大差异,使它们几乎无法融合。如果我们一定要去找寻一条两者的融合之路,那可能的唯一结果就是: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面前,武术渐渐变成历史的记忆,而非现在的真实存在。所幸的是,“至少在后现代和后殖民时代,全球化和多元化是并行不悖的。”1当全球化过程中,面临奥林匹克运动的汹涌之势,我们只能寻求在文化多元化过程中发展自身,以求占得文化边疆中更多的版图。
在当代体育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无疑占据着绝对优势。相比较而言,武术在全球化过程中还只是一个弱者。这是武术面临的十分严重的局面。但两者的不可融合为我们制定新时期的武术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考,即我们不应再拼尽全力去寻求被奥林匹克运动所接纳苏叔阳简介,而应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使它身上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在这个意义上,更好地发扬传统就是对武术的最大贡献。
七、结语
武术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应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奢谈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只能是一厢情愿。武术就是武术,作为一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作为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也有着许多优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丰富文化内涵。我们只有对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重新审视,发掘其可以为世界体育文化进步作出贡献的内容,奉献给世界人民,从而在世界体育文化的版图占据更大的份额,才能对得起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文化遗存。
——发表于2006年7月体育文化导刊
作者简介:王岗,男,山西运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武术文化与发展,曾主办《搏击武术科学》《中华武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十几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十几项,参与教育部教材编写多部,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著名武术研究学者。曾被评为苏州大学东吴学者,现为武汉体育学院东湖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