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锦毛虎燕顺以《夜间的战斗》反观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南大新传读书会

发布时间: 2015-05-07 浏览: 300
以《夜间的战斗》反观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南大新传读书会
1
ツレがうつになりまして
大众文化的界说
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提出了一个可以称为“大众文化的剩余定义”的概念,将它定义为非学者的、非人文的和非精英的文化或传统。把这一模式应用于近代早期的欧洲,大众文化是除去了在16、17世纪还远未消亡的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神学的传统;以及文艺复兴、17世纪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可能只对受过教育的少数人产生影响的思想运动。剩下的就是大众文化,比如民歌和民间故事、神秘剧和滑稽戏、神像和雕饰嫁妆柜,各种节日包括圣诞节、元旦、狂欢节等,此外还有工匠和农民、书籍与口述传统等等。(《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29、30)虽然有人批评这一模式过于狭窄或者过于宽泛。
卡洛·金斯伯格在《夜间的战斗》一书探讨了16、17世纪的大众文化,即巫术和农业崇拜。
16世纪的意大利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本南丹蒂是一些出生时有胎膜的人黑洁明小说,他们在成年时会受到一些人(常常是年长的本南丹蒂)的指引得知自己特殊的身份,并在一年中的某些特殊日子(四旬斋的星期四)的夜间灵魂会离开自己的身体出行,前往一块平地或田野。在那里,他们会遇到另一队人,即“巫师”。本南丹蒂与巫师均有各自首领和旗帜,双方进行打斗时本南丹蒂持茴香束,巫师则持高粱杆,如若本南丹蒂获胜,该年将会是丰收年,否则将会闹饥荒。聚会结束后,本南丹蒂的灵魂要回到躯体。但如果这时躯体有人拿着灯在看白景琦原型,或者被翻了个身,或者被认为死亡而被埋了起来,灵魂就回不去了。
2
ツレがうつになりまして
16、17世纪巫术和农业崇拜的历史来源
夜间灵魂出窍其根源
普鲁姆的雷吉内(卒于915年)在对主教的讲授中提到了各种各样其他的迷信。他谴责一些妇女的信仰,她们被恶魔所欺骗,声言她们在某些夜晚跟随狄安娜,骑马到遥远的地方去巡游,而狄安娜正是拥有众多女性仆从的异教女神。这段材料一次又一次的为不同的作者所引用,最后被格拉提安介绍到他伟大的教会法集成里面去,在灵异文学的领域内引起了无休止的多回合的争论;实际上,这段材料把夜间的游行和聚会描绘成并非根源于现实而是由凶暴的幻觉所产生的印象。因此,依据某些权威意见,著名的《主教圣典》制定了一条法规,反对迫害女巫,这里的女巫指的是那些被恶魔欺骗、教唆的受害者。
古老的德意志忏悔作品里表现出夜间游行这种信仰的内容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这些作品中,狄安娜的名字偶尔换成了霍尔达这样的德意志民间神,被赋予了连接生前死后、处于不断碰撞的矛盾之中的特性。这解释了狄安娜这一异教女神在民间神话中意想不到的存在——在某些外在相似性的帮助下,调查官、神学家和传道者把这一鉴别提到了知识阶层的认识高度温安妮。
14级广告 张贤
奥弗涅的威廉(卒于1249年)在一部作品中也提到过这些率领夜游人群的女性形象。据一些当地人说,有个神秘的神灵叫做阿文迪亚,她和随从们夜里在房屋和地窖里游荡,吃光喝光所有能找到的东西;如果她发现食物和面包是当作祭品摆放的,就保佑这屋子和它主人繁荣兴旺,否则就不会得到她的保佑。将近13世纪末的《玫瑰传奇》也对阿邦德夫人有段引述。书中叙述在阿邦德夫人的团体里有人相信人在第三世必须每周去领居家三次。没有什么能阻拦他们,不管是墙壁还是拴住的门,因为他们只是灵魂游走而身体并不行动,但是,如果他们的躯体被翻转,那么灵魂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一记叙中有很多地方都与本南丹蒂的叙述相似。特别是慰藉的祭品,本南丹蒂、女巫、男巫又热又累地从聚会上返回,碰巧从人家的屋子前经过时,如果在桶内发现清澈干净的水吴伟豪,就会去喝个痛快,如果没有,他们就到酒窖里去打翻所有的酒。此外,阿邦德夫人的第三世追随者有一个赋予的任务名露狐臭净,即维护繁荣和生产。
两个世纪后,在巴伐利亚又发现了阿邦德这一称呼。1468年成书的《穷人的珍宝》实际上批判了夜里摆放食物和谁,希望因此得到富足的偶像崇拜,书中认为他们对女神和她的随从者持有一种易被利用的观点。
种种证据显示民间神与有关本南丹蒂的复杂信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具有普遍的联系。并且,亡灵的游行也很早就开始了基督教化的尝试,1091年《教会史》中,亡灵不再显得黑暗、可怕,他们被引入基督教徒死后的体系,承载了教导和警戒生者的传统功能。
亡灵出游的古老主题在时间的推移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情感内容。它不再用描绘死后面临惩罚这种方式来教导生者。通过占卜术,它演变成了有关个人的忏悔和救赎与思念死去亲人这两种既强烈又痛苦的焦虑的发泄途径。
夜间战斗的根源
据推测,这种战斗是对更古老的丰产仪式的重演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化。在那些仪式上,两群青年人分别扮演祈求丰产者和破坏丰产的邪恶者,双方象征性地剥除挂在腰上束状的茴香和高粱以刺激自己繁殖力,以此象征祈求社群土地的丰产。这一仪式渐渐地演变成了真实的战斗,从敌对两派并不确定的斗争结果中奇迹般地决定土地的肥沃和收成的命运。在其后的阶段,这种仪式不再公开地进行,而是在梦境和幻觉之间、在纯粹内在的情感层面里不确定地存在——但它仍然没有滑向完全的个人幻想。
二者如何连接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人们对早逝幽灵成群结队地游荡惊恐万分打工声优。在一些欧洲甚至非欧洲的民间传统中,胎膜被认为是出走灵魂的场所。它是亡灵世界和生者世界之间的连接点。这种习俗为积聚的热望和恐惧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害怕饥荒,渴望丰收一周的恋人,对死后的猜测,对去世亲人无望的怀念,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命运担心。这个社会习俗的力量,是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希望和需要毛万标。
后期发展
现在剩下的只是一个真正的内涵逐渐褪去,只留下一个空壳的传说。19世纪弗留利最富盛名的诗人彼得罗·佐鲁蒂创作了一部浪漫戏剧,1848年2月2日在乌迪内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部戏的肤浅模仿中,本南丹蒂手中握着点燃的细蜡烛早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重要意义,只是一个纯粹单调的形式。
3
ツレがうつになりまして
巫术、农业崇拜等大众文化的变化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是从13世纪上半叶建立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曾建立教会的侦察和审判机构锦毛虎燕顺司徒骏文,这是宗教裁判所的发端。宗教裁判所目的是制止一切反教会的异端知艾家园,以及改造有异端思想的人。
16世纪,女巫大恐慌席卷欧洲,钱琳琳这股歇斯底里的狂热在那些拥有完善的宗教裁判所的地区得到了遏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受过训练的审判官对女巫集会和烧烤婴儿之类的指控进行了调查,并认定它们毫无根据。而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德国,世俗和宗教法庭烧死了数以千计的女巫。与中世纪其他世俗法庭相比鸽子粥的做法,宗教裁判所其实要开明得多幸福一家亲。
《夜间的战斗》
在1530年之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新起的异端路德教。新教与天主教之间互相争斗,天主教徒指责新教徒是在基督的教会之外别立旁门考试大巴。新教徒则辩称他们的教会才是基督的教会,只不过是被天主教压制在了地下,而罗马天主教会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它像当年的罗马帝国一样在整个中世纪期间迫害基督教徒。
到17世纪晚期,天主教和新教的宗教裁判所都日渐衰落了。《夜间的战斗》这本书的研究材料也是取自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记录档案。
宗教改革与大众文化
改革派反对大众宗教的某些形式,对世俗大众文化的许多节目也表示反对。
那么为什么会反对大众文化呢?
第一种反对意见概括为神学的观点。许多大众习俗遭到改革派的厌恶,原因是这些习俗是异教的残余。在他们看来,异教习俗比错误还要坏,因为那些习俗是残忍的,他们往往把异教中的神和女神看作是魔鬼。巫术也被谴责为异教的残余,新教徒指责天主教信奉的是魔术宗教,而天主教改革派所关注的是清除大众文化中的魅力和魔力。虽然,某些大众仪式是以基督教的礼拜仪式为模型,但是改革派将之视为对上帝的不敬,亵渎神圣,嘲笑宗教。
第二种反对意见主要来自于道德方面。节日被谴责为纵容罪恶的场合,戏剧和歌曲是纵欲的准备。有一种观点认为游戏和节日是暴力的场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众娱乐是没有用的东西,因浪费时间和金钱而使得上帝不开心。在这里,改革派的道德观念与传统的是对立的。改革派的道德观主张行为得体、勤勉、严肃、遵纪守法、理性、自律、节制和节俭。学者马克思·韦伯称之为“今世禁欲主义”。而传统伦理更多的是强调宽大和自发的价值,对秩序的破坏持更为宽容的态度。
天主教意在改造大众文化,而新教意在取消大众文化。虔诚派也在其中利用大众文化的形式灌输改革的内容。
在1550到1650年间,许多传统的习俗被取消了。17世纪中叶可看作大众文化改革第一阶段结束的时间。这场改革运动产生于天主教和新教的宗教改革,主要由教士领导,而且主要从神学的理由来证明它的合理性。接下来的第二阶段的发动者是世俗界。
1650年至1800年是平民改革家群体崛起的时代,在第二阶段,不再把巫术的问题当作一回事,而是认为这只是一个愚蠢的行为,

卡洛·金斯伯格
“迷信”词义的变化,在近代早期的欧洲,迷信这个词在英语和传奇故事的语言中有两个基本意思,在1650年前,它主要指伪宗教,此外这个词往往用来指魔法或巫术,这些仪式是灵验的,也是邪恶的。然而1650年以后,这个词逐渐主要指非理性的恐惧及其有关的仪式,是愚蠢但是无害的信仰和做法,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灵验。
把少数人与大众传统更加割裂开来。口述文化和视觉文化无力吸收如此迅速的变化,或者,他们对变化作出了自己的回应,习惯于把新的事物接受下来,然后又把它转变成与旧事物十分相似的东西。
调查官与本南丹蒂
纵观宗教改革对世俗大众文化的反应,就不难理解为何宗教裁判所要对当地的本南丹蒂进行审问,并且将他们视为异端,虽然民间宗教中也有正统宗教的成分在。当一个名叫加斯帕鲁托的本南丹蒂被人告发后老外看点,神甫对他进行了问话。在1575年宗教法庭的记载中,加斯帕鲁托坚持自己只是制止邪恶的本南丹蒂,对于自己的本南丹蒂的身份深信不疑。但是到了1580 年,新的调查官重新对他进行审判时,他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不,神甫,我真不知道……我不是本南丹蒂地狱蝴蝶丸,那不是我的名称”。他在再次审讯中放弃了之前所持有的观点。三个月后,加斯帕鲁托又一次被审问时,调查官问道:“是谁带你加入本南丹蒂团的腐x无限大?”“是上帝的天使”在作者看来无疑是加斯帕鲁托极力想从紧逼不放的审讯中脱身而出,于是加重了基督教的成分,审讯官们却巧妙地把恶魔的品性赋予了天使沉睡的森林,诱导性的设问及审讯的压力,最终使加斯帕鲁托屈服:“自从您告诉我说那家伙能变成天使,我就相信那个天使的出现的确是恶魔对我的诱惑”。调查官得出了满意的答案,宗教法庭因此对他作出了判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审判档案中的记载涉及到更多的人,在调查官们的审讯过程中,他们没有把焦点集中在本南丹蒂口中的“丰产仪式”,而是关注着本南丹蒂治疗“中邪者”的本事,所以在审讯时,这些调查官们用问题一点一点地引诱出巫术、恶魔或宗教异端为中心的供词。到了 17 世纪早期,他们不论是在法官眼里还是在邻居的眼里都是与巫师紧密相关的人囚宠欢颜,而法官在这个时期成功地使得本南丹蒂自己承认是巫师,即从农业崇拜仪式转向了半夜拜鬼仪式。
4
ツレがうつになりまして
《夜间的战斗》在历史学上的意义
《夜间的战斗》属于微观史学的一部作品。学者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中概括了学术界对微观史学提出的四点批评:( 1) 把历史学归结为对轶闻逸事的发思古之幽情; ( 2) 把以往的文化浪漫化了; ( 3) 他们没能研究以迅速变化为标志的近代和当代世界;( 4) 他们没有能力研究政治。伊格尔斯的批判看到了现有的微观史作品在核心素材、可信度和关注点等方面的局限性,揭示了微观史学本身存在的一些不成熟之处,换角度而言就是它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所在。
对此,在《新史学:自白与对话》中,金斯伯格认为,将微观史与宏观史对立起来的看法没有真实的意义,将社会史与政治史对立起来也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应该撰写政治史,但是要出之于新的视角,将中心与边缘相互蕴涵这一事实纳入考虑之中醒酒汤的做法。金斯伯格也在《奶酪与蛆虫》中写到,要紧的是要表明,籍籍无名的人们的历史是可以而且应该被写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历史并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要取代传统历史。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卡洛·金斯伯格:《夜间的战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英)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合卺良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钱芳华:试析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以《夜间的战斗》为例
4、吕厚量:试析当代西方微观史学的若干特点——以《乳酪与蛆虫》为中心的考察
5、(英)玛利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编辑:李子超
图片:来自于网络
南大新传读书会(微信号:ndxcdsh)
期待与您共启思想之旅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