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高感画质以书(第四章)-哲论

发布时间: 2014-09-08 浏览: 300
以书(第四章)-哲论

4 商丘
以书又等了几天晚上,却迟迟没有玥儿的答复。自作多情,思绪纷乱。想到若被拒绝,是否意味着将岂失去了这位真诚的朋友。若被接受,以后我们该怎么相处,毕竟有着比比皆是的差距。
又过两天,以书打开微信,玥儿的对话框里简简单单一行字,醒目而刺眼。
我知道,我并非你心目中一直等的那一位。当然你也不是,你很真诚狗语翻译机,可爱情并不只是真诚。何况我们都不安于平静,都在寻找。我们终将是过客,而非归人。和你学的,说这样文邹邹的话,真是挺应景的。
我们还是好朋友,好驴友。
反反复复读了几遍后,一声叹息,从老王桌子上抽出一支香烟,点燃。
相思苦,单相思最苦。
以书无法强求,如此年纪,谁都看懂爱情,谁又能参悟缘分。
爱情的幻影太过虚幻,迫在眉睫的还是肚子,比如该如何填饱着肚子撑过这个月。
当下,生活捉襟见肘。宿舍里老赵人脉还算宽广,在他的帮助下,以书得到一份学校食堂煮方便面的工作。
早中晚都要值班,就餐高峰期前后忙两个小时左右,工作倒是挺轻松。工资400块,少是少了点,但是全天管吃(仅限于方便面)。钱包已经无法供以书再多吃几天饭了,只好如此,上班在急。
有一次,老板看着以书已经连吃了十几天的方便面,也是担忧,虽然方便面是免费吃的,但是你这么个吃法,身体受的了么。
以书“嗯嗯”的答应下来,可是第二天又继续吃着方便面。老板了解了以书的情况,洪煦榆倒是挺欣赏这个年轻人,就先把工资支上了。
剩下的时间里,以书终于吃上了热菜,此时再吃馒头和米饭,原来是这般美味。
再后来的几年里,以书一口方便面也没有吃过,一想到这个词泾渭迷情,胃里都在激烈翻滚着。
暑假来临。以书妈妈打来电话,询问以书,什么时候回来。
以书说,自己已经报了名,去商丘支教。
以书他妈想好好再劝一劝,以书他爸夺过手机去,“这是好事,是好事,大小伙儿就该多出去见识见识世面。”他妈在一旁有些不高兴,“儿子见世面,你让我见谁?”
挂掉电话后,“儿子大了,不能在把他黏在身边了,以后怎么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咱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想念,耽误了儿子如今锻炼的大好机会。机会和时间是不等人的。”
一说到道理,老妈从来都是占下风的。以书他爸这种鼓励开导法,对于以书简直如若神助。也正是这样,以书更想向父母证明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但事实是除了每个月坐等生活费以外,而且在外出旅行的重压下还时不时踹不过气来。
什么时候能够不花家里的钱,在这个城市立足。以书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总是进入死胡同,一旦进入就无法再出去,结局总是——多加锻炼,提升自身能力,这些道理。
以书来到河南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一切都是那么朴素。每天早上都会迎接六点的太阳,当然这看似很美好,其实是缘于炎热的天气,潮湿的空气。把这里和济南比较,并没太大不同,地理上隔着太近,因此气候和人文方面也颇为相近。济南的热经历过大一就基本习惯了,而在此无非半斤八两。
以书当然不会在乎这些,此行主要目的是为了奉献爱心,然后留有一点私心,走走这座城市。
一天将欲下雨的晚上,房间里比外面还要湿热。女生好一些,在学校宿舍里睡在床上。由于床铺紧张的缘故,男生只能够在教室里打地铺,潮湿的地面,闷热的空气,大家伙儿谁也不想早早的回去睡觉。
团长组织了一个茶话会,聊天,或说是扯淡更为确切。这对于以书,可能不怎么擅长,但有一个同学谈到他的旅行感悟,一下子打开了以书的话匣子。
似乎寻找到可以施展自己的拳脚的天地了,从青岛大学的夜景到泰山之巅的日出,从徐州雨后的彩虹到忆江南的梦幻重生唐婉。从洛阳的雁阵惊寒到商丘的烈日灼心。
男孩子们无一不感叹,穷游之不易。女孩子无一不迷恋,勇敢之举。有人自叹不如,有人悔恨时光,也有人以此明志,也有人产生妒忌之心。以书自社团到现在,与大家接触的次数很少,以书几乎都再考虑关于旅行的时间和金钱。
次日,以书发觉自己早上去刷牙时,总是能够碰到一个大大的暖暖的微笑。原本就腼腆的以书开始不怎么习惯,渐渐习以为常。谁也不会想到关系竟然就从这一来一往、日复一日的微笑问好中,萌生着。
以书虽然在同龄人前不爱说话表达自己,但是在上课时,能够立马切换到老师的身份,自己总是激情澎湃,课堂氛围也总是热情似火。
每次下课后,身边都围绕着好多小孩子,有跑来问这问那的,有来瞅这瞅那的,简直像是一个暖心的大哥哥。
凡事有个度。一次,有个叫刘洋小男孩一周里四天没有写作业,以书实在气不过。如此费心费力的在这里讲一天课,喉咙时常发炎,每日冒烟,而且忍受着如此艰苦,不为所求,不图所求,只想着尽到老师的职责,教给孩子好的观念,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但是,作业这回事一点都放在心上,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尊重。
“我说过多少次,我可以原谅你们暂且学习不好,知识点掌握不住,但是前提是我要看到你们的努力,以后你们会知道很多东西,你们早晚会明白,但是明白的越晚,代价就越大。而且你们身处在农村中,你们还不知道如今外面社会压力有多大,时代在日新月异,你们此时正是刚刚升起的太阳。你们不写作业,算什么事超梦配招?放弃了?你们不能自暴自弃,你想想你们的父母在这么热的太阳底下,在某个工地上干活,你们怎么能够忍心,自己长大了依旧改变不了父母吃苦受累的命呢。你们像这样么?”
言语越激烈,心中的酸楚越浓一番。
来此之前,他从未接触到留守儿童,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更是陌生。很多孩子半个月不会洗一次澡,站在眼前简直活生生一群泥猴子。这里好多孩子一年只能见到父母两三面,以书心中对父母竟奇妙的诞生了庆幸、感恩之意。自己日日夜夜想要脱离父母,在这里孩子们却日日夜夜想要回到父母的怀抱。多么滑稽的对比,多么可笑的讽刺。
以书后来有好几次上课时,聊到题外话,每次说起,都情不自禁的说好久好久,说到自己不能自持为止。六年级的年纪,似懂非懂。一双双的大眼睛就那么盯着老师,目不转睛,似懂非懂。
以书原本就是大学生(准大二学生)松冈李那,并没有老师上岗的专业培训。生气时也常常忘记老师的身份。
刘洋,又没有不完成作业。每次课上的随堂作业他总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可是课下的作业就是不做。以书早已浑身解数,只好剑走偏锋,不在课上留出时间背诵古诗,而是特意留在课下背诵。以书暗地策划,要和他这个小屁孩儿打个赌,全班学生作证。
“刘洋同学明天上课时背不过《春望》,你就要给班里买一盆多肉盆栽。”以书胸有成竹的盘算着,“如果你背得过,那么我就给班上买一盆。全班同学为证,我就要看看你到底背不背得过!”
第二天,讲台上趴着一堆儿学生,中间摆放着一大盆多肉。上课铃响起,以书看到这盆多肉,心里很是气愤,这算什么回事,不战自败么?投降了,可笑?这个小孩难道这般荒废掉了,翻版“伤仲永”么?
原本的慢脾气,在这段时光里也慢不下来,嫣然判若两人,“这么简单就放弃了,还这么自觉的把盆栽拿到这里来,我是该夸你,还是该训你,你快气死我了。”以书很多话语无伦次起来,啼笑皆非,好一个刘洋。
刘洋只是站着低着头,没有说话。以书也不想再搭理他,他检查班上其余学生的关于古诗背诵的情况,七成是能够背下来的,这个结果还不错。
最后只剩刘洋没有检查,以书也不想再检查他,免得生气。以书拿起课本即将讲新课的时候,刘洋的同桌,一个小女生举起手来,“老师,刘洋背过古诗了。”
以书眉目紧锁小苏丽事件,一脸的疑惑,等听完刘洋流畅的背诵完之后,自己更是疑惑不解,“刘洋,你这不是背过了,那盆多肉怎么回事。老师输的起,不用提老师担心的。”
学生刘洋支支吾吾,“老师,我家里这样的东西多的是,被蚊子咬了,用它吐沫,止痒用。老师你没必要花这冤枉钱去市场上买,我们这个村子本来就偏僻,离着花卉市场很远着呢,一来一回,远着呢。”
“刘洋,谢谢你呀。”学生这么小的年龄就能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实在感动,而且自己还欠下一个如此尴尬的人情,以书更是有些难为情。
“你要是以后都能够和这一次完成作业就好了。”
刘洋又低下了头,不再说话。以书想告一段落,下了课单独找刘洋同学谈一谈陆元方卖宅,激励激励他。
“老师,其实并不是他不想学习。”又是那个小女生,再一次打断以书翻新课本的进程。
“刘洋家里很艰苦的,我们村里人都知道兵者为王。”小女生稚气未脱的声音,“他和他奶奶住在一起,他每天回家都要干好多事情,割草喂羊,洗衣做饭,他还要照看他妹妹。”
以书把课本放在讲台上,不再翻页,抬起头来,看着刘洋,小男孩依旧低头不语,孱孱弱弱的站在那里,不靠不依。
以书不知道该讲些什么,也不知道是该道歉,还是该做鼓励。所幸将错就错,暂且放下,“我知道了,下面,我们学一首新的古诗,纳兰容若的《长相思》,这是一首思乡和边塞相结合的古诗。”
炎炎烈日,一丝风没有。
“每一种痛苦都是我们成长必不可少的养料。”下课后以书将自己的笔记本送给了刘洋,扉页留下了这行字。“这算是老师的补偿,老师输了,但重点是你要争气,以后什么都要像今天一样争口气”。
那个大大的微笑来自于锦瑜。
又有些日子,锦瑜和以书的走得越来越近,其余几个人也很轻易的察觉出来,每次晚饭过后,两人总是习惯的走到外面散步去。锦瑜每次都嚷嚷着让以书给自己讲故事,而以书每次都不厌其烦的把自己所走的路和心得用言语在叙述一遍。
六点起床,洗漱,做饭,熬粥,吃饭,刷碗……日复一日,如此定格,仿佛享受,仿佛麻痹,总之时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速度。
心静的面对着每日的备课,上课,又在劳累中迎来黄昏,晚饭。忙中偷闲,散步,赏月。何等安逸,何等惬意,何等充实。
一日晚上,以书如往常一般一本正经的蹲在教室屋顶上看月亮,锦瑜尾随爬了上来,以书看着那番爬梯子时笨拙的样子,不禁好笑李金桂,但还是善意的提醒了一下。
“你在这挺好呀,还点上蚊香了。”
“偷得浮生半日闲。”
“有件事想和你说。”
“什么事?”
“你自己看。”锦瑜将一个信封递给了以书就要急急忙忙的离开,可是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扶住梯子下去,行动的迟缓与内心的焦急使得锦瑜的脸红得和熟透了的西红柿一般,还好借助夜色,以书也无法察觉高感画质。
以书没有起身,只是说了一句,“小心脚下,注意点。”
以书打开信封,想要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才发现自己已经好久都没有随身携带手机了,自然而然的竟养成了这个习惯。那就只好借着夜色来阅读信封,有一种回到古代的感觉。
开头便是——“我喜欢你,我们在一起吧。”后面的,以书没有再读,他觉得剩下的都没有什么意义了。似乎完全不是给他的情书。
第二天,他找到锦瑜道歉,自己心有所属,实在抱歉。话至如此地步,锦瑜也没有什么好做回答的。心暂且死掉。
后来,他们两人再也没有一起晚上散过步,话也少了许多,以书也有意无意的错开见面的机会,避免尴尬。
最后几周,以书察觉在此地所待时日不多,抓紧背其行囊,走走这里的历史古迹。之前和学校老师一起喝酒时,听到这里是花木兰之乡,还是仓颉故里,还是伊尹的故里,这些历史名人在商丘这个地方层出不穷,一点都不好奇,因为“商丘”这个名字足以说明,这曾经是中原一代的中心,这里曾数次成为“商朝”的都城,很多的神话传说都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
以书觉得不能够在等了,要行动了。他借到学校一位老师的摩托车,行程就这么开始了。
第一站,仓颉墓。
这个地方实在难找,要不是有路上时不时路过的农人,要来此处简直痴人说梦 。这里在地图上没有定位,还好在学校老师的描述下,得知附近的村庄还有一处仓颉小学。当以书站在墓前时,一股荒凉奇森之意席卷而来,郁郁葱葱高大的梧桐树遮蔽着天空,虽然时值上午,却在树荫下难以窥得阳光,时而吹过的微风也浸透凉意。
仓颉小学就坐落在园陵的东北角,一栋二层砖瓦小楼,园内有一口大钟,那就是之前和当地们老师喝酒时所说的,从清朝流传下来的大钟,具体内容和关于他的故事也忘记了。
以书走进正门,里面没有一个人,园内有数十颗百年古树,东面的房子和西面的房子早已坍圮,木头的门窗有明显虫咬的痕迹,门上锁的锈迹几乎吞噬掉整个锁头,屋里也是破破烂烂的桌椅板凳。
坐北朝南的那间屋是这个园子里仅有的完善一点的屋子,门户大开,并没有掩门。里面依旧没有人,屋子中央有一个大桌子,或称为供台,供台上摆放之物并未铺满厚厚的灰尘,可以见得定是不断有人来此擦拭,盘碟所供奉之物,就是端放在供台上的雕像——那就是仓颉。
雕塑的面部,四目上下排列,以书看得稍久一些,便有一种眩晕的感觉。原本阴森之地,再遇如此面目神像,想入非非,脊梁更加冰凉。仓颉身上披着红色和绿色混搭的斗篷,颜色早已暗沉,虽然显露不出历史的沧桑,但也能证明此地之清静。
本想拿出手机拍照留念,但还还是胆怯了,就连上前跪拜的勇气也没了。就呆呆的站在门槛外,扶着门框,没有进去,屋子里就只有这点物品,一览无余,也便无需进去,环顾一周后就离开了。
园子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小,除了正门以外,在西南角的角落里有一个圆形的拱门,它透着闪闪刺眼的阳光,那应该就是后门,外面定然是太阳的地盘。
会有什么呢?以书也不知道。
大白天,在这里汗毛一次又一次的被惊得发直,也不在乎再多一次。以书走过拱门,阳光刺得双眼难以睁开,用双手暂且遮挡一下,好受得多,眼帘下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田野鉴证英雄,和一个孤零零的坟冢。坟冢前立着一处碑,上面刻着“仓颉墓”。这就是仓颉墓。
以书大为诧异,虽然如此荒凉之地,原本没有期望着真得会有坟茔,却在此刻实实在在的看到了。这已是见到的第三个坟冢(前面已有关羽和白居易的),这一处坟冢的周围皆是农田,玉米秸正卯足了劲旺盛的向太阳窜去,绿油油压倒一切其他的颜色,在这里只有绿。绿得让人恐惧。
就在这绿油油,密麻麻的玉米地边缘,掩藏着这座坟茔,以书大脑一阵麻痹,随后涌来万千思绪。
仓颉造字,华夏儿女,人人皆知。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仓颉之墓在何地,经历如此百年(或千年)的风霜雪雨玩命双雄,竟然这般默默无闻的保佑着这片土地,更应该说是保佑着这片土地的中华文化。
他是神,但是他不为人求子。
他是神,但是他不给人生财。
他是神,但是他不赐予姻缘。
他是神,他只是造过字。
他是神,他只是创造下灿烂华夏文明中端庄优美的方块字。
他是神,他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以书迷茫了,他抚摸着墓碑,之前他从未抚摸过墓碑,他也不知道适不适合,应不应该,但是野旷无人的这里,在寂寥冷清的这里,心中怀有敬意便已足矣。
他没有跪拜,他觉得跪在这片土地上,跪进泥土里,很滑稽翼城政府网。但他又反观这个想法,又觉得不可理喻。为何在此不行,他也是我们的老祖宗。
玉米。田野汇市通。田野。农民。
农民。土地。土地。苍天。
苍天。血脉。血脉。历史。
历史。华夏。华夏。汉字。
汉字。文明。文明。还有什么。还有什么。
以书想不起来了,风吹过玉米地,簌簌作响,时而又有麻雀窜上窜下,这群小生灵和这里竟然如此契合,它们肯定飞到过这座坟茔上,上面也肯定会有着他们的留下的诸多痕迹。而我们为何没有?!
以书感叹道。自己虽然出生在城市,如今离开故乡又去到更大的城市,看过那么多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缤纷霓虹,但是又在何时走进过乡间土路,茅屋村舍,又在何地看到过庄稼成长,嗅到过麦香。身为当代大学生,也算一名知识分子,却不知道地里何时种下何物,何时丰收何物,只知道清明、端午、中秋可以放假,却不知道这些节气都是老百姓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金言玉律。可悲,可悲。
而如今的中国何时离开过土地天野月子。悠悠上下五千年文明,九千九百年都围绕着土地,才得以繁衍生息,而短短百年历程,竟然让一代人忘记了土地易唐网。
以书的心愈加冰凉。
最后,以书还是深深的扣下了头颅。他觉得这不是膜拜,也不是迷信,更不是礼仪,而是发自内心的诚挚,感谢华夏文明有仓颉这类人为中华文明注入血液,感谢万年后的今天依旧有人来坚守这座陵园,感谢上天赐予我机会让我见证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还存在着一处如此隐匿的风景。
这是一道无需门票的风景,却比开发过陵园更有价值。
这也是一处极其安静的坟茔,它融入土地,融入老百姓,它保佑一方水土,一方文明,要说信仰,还有比什么这座坟茔更充满信仰的呢。
这也是一处繁华的坟茔,虽然一切都坍圮,虽然坍圮了一切,但是野草野花老树可以尽兴生长,满园争艳,郁郁葱葱,春华秋实,还有一处小学在此驻守,还有扫墓人时时照料,还有着无数的麻雀环顾四周。
多么安静,没有人马喧嚣。多么热闹,满园活力生机。
以书发动好摩托车,前往虞城县花木兰广场。仓颉墓的震撼使得以书再也无心关注其他一二,仅仓颉墓一行,足矣。
支教时光匆匆结束,告别之前的最后一节课,以书在黑板上写下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又特意站在窗边,看着那盆多肉双子星罗,它碧绿的叶子上流动着温暖,期望与爱。
他走向刘洋,轻轻抚摸着刘洋的头,“你要答应我,这盆多肉,你要好好养着,等我下次来,我可不想看到它死了。”
“放心吧,老师。”刘洋流露着坚定的眼神,“那…...老师,你什么时候再回来呀。”
“我,可能明年,可能后年,我回去后也是学生,也要听老师话,也要完成功课,但我保证大学毕业前肯定会回来,那时候你们都是高一了呀。”
铃声响起。
“祝大家愉快的度过接下来的暑假。”以书忍不住又补充了一句,“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期望明天更好,一定记得好好奋斗,好好学习。”
以书说完下课后,孩子们兴奋着跑向学校外面,跑向田野的阳光下,跑向乡间的小路上,跑向其他村子,跑向小湖泊,跑向下一个黎明……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