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鲜网bl代兵:冷战期间,老挝的中立为何以失败告终?-一枚石头

发布时间: 2016-01-01 浏览: 298
代兵:冷战期间,老挝的中立为何以失败告终?-一枚石头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远闻新声”
文/代兵
对老挝中立起决定性作用的外部力量,在中、苏、越支持中立时,美国竭力破坏中立,美国愿意接受中立时,中、越已经决定放弃中立。而老挝国内中立力量相对弱小,不能对老挝政局形成有力控制,不得不在东西方之间来回摇摆猎萌。
围绕老挝中立的大国拉锯
1954—1964年以老挝为中心的冷战其本质是:东西方有关大国(包括越南这样的地区大国)围绕着是否允许老挝中立进行的妥协与争夺。东西方分别都推行过老挝中立的政策,章丽厚但是它们的政策却因为复杂原因未能在特定时间发生交集,其结果是老挝未能在东西方之间实现中立。
老挝之所以会成为东西方争夺的焦点,与其地缘价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第一次印支战争中,北越进军老挝、调动法军,减轻了越南战场上的压力,并赢得战场主动权,为第一次印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印支战争,又称法越战争
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东西方有关国家从各自的政策思路出发都试图利用老挝地处冷战前沿、与中国、泰国、越南南北方接壤的地缘价值:美国力图把老挝变成反 共 反 华的桥头堡,谋求在老挝建立起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军事存在;中国、苏联及北越试图把老挝建成东西方在印支地区冷战冲突的缓冲地带,老挝中立。日内瓦会议后艾森豪威尔政府从僵硬对抗的视角出发,认为老挝边界的四分之一与共产党国家接壤,处在潜在的共产主义力量入侵的第一线,是共产党国家向东南亚腹地渗透扩张的门户。基于此确立起以东南亚条约组织“保护”老挝,直接军事、经济援助老挝,破坏老挝中立及建立联合政府的政策。
中国、苏联及北越从和平共处的政策出发,努力维护老挝中立。一方面,1960到1961年间,面对美国在以老挝为中心的冷战中的不利地位,艾森豪威尔政府从“多米诺骨牌”理论的逻辑出发,认为“如果共产党在老挝建立强有力的地位,西方在东南亚地区就完了”。它夸大了东南亚的共产主义威胁,认为老挝是多米诺骨牌中即将倒下的第一张牌。另一方面,1959年以后,北越在谋求民族统一的斗争中不再排除军事手段的使用,视老挝为联系南越的重要通道,并将其划入本国统一战争的一个战区。在这里老挝除具有美国赋予的通向东南亚腹地的门户、多米诺骨牌中即将倒下的第一张牌的地位外,又具有了通向南越的军事走廊的价值。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转而谋求老挝中立,试图通过老挝中立封闭经老挝联系南越的陆上通道。这是美国政府对老挝地缘价值的又一体认。1963年以后随着东西方在老挝的争夺更多地侧重军事手段的使用,老挝的地缘价值主要表现为它是从陆上联系南北越的军事走廊,双方都谋求控制胡志明小道。

胡志明小道
在东西方各自盟国关系问题上,英、法基本持支持老挝中立、建立联合政府的立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英、法摆脱美国影响,赞同老挝中立化。日内瓦会议后英、法反对武力解决巴特寮问题,英、法两国对在印支使用武力均持回避态度,限制了美国政府的政策选择,终艾森豪威尔政府之任也没能作出向印支出兵的决定,这与英、法的掣肘是分不开的郑丰喜。
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英、法继续支持老挝中立,建立以富马为领导的联合政府,肯尼迪政府在老挝中立问题上与英、法分歧不大,在军事上迭遇挫折后才接受富马出掌老挝联合政府。约翰逊政府上台后,在印支政策上更多倚重武力手段的使用,与英、法盟国渐行渐远,终于导致老挝的冷战转化成热战。

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一直支持在印支地区奉行与西方力量和平共处的政策,仅在1960年底到1962年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结束的时间里,对巴特寮、富马政府及北越采取有限的军事援助政策,1962年日内瓦会议后苏联淡出了在老挝的纷争。直到1959年,中、越两国在印支地区均奉行和平共处的政策,与苏联协调一致。1959年以后魔化源质锭,中、越两国不再排除巴特寮在老挝使用军事手段回应右派的进攻。1960—1961年,在北越支持下,巴特寮的控制区急剧扩大与蝶同眠,中、苏、越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期间又一次合作,构建了老挝的中立机制韬客。越南在1959年以后奉行武力实现国家统一的政策,十分看重经老挝联系南越的通道。1960—1962年合肥55中,北越一方面在中苏主导下同意构建老挝的中立机制,另一方面在老挝武力支持巴特寮扩大控制区。1962年在中国的印支政策转向大力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后,北越的对外政策脱离了苏联的轨道。1962年以后,越南并没有对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确立的老挝中立机制予以认真遵循。约翰逊政府上台后,由于美国的印支政策侧重军事手段的使用,老挝的中立终于没法确立,以老挝为中心的冷战也走向热战。
老挝与冷战关系的四个阶段
老挝与冷战关系的这一本质在1954—1964年的不同阶段分别具有不同内涵。
第一阶段为1954—1957年。在此阶段,美国反对老挝走向中立,视老挝中立为共产主义接管老挝之始。为抵制中立,艾森豪威尔政府先后推行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保护”老挝,给老挝以直接经济、军事援助的政策。中、苏、越等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与老挝和平共处、以和平争取老挝中立的政策。其结果是老挝王国政府遵守《日内瓦协议》,鲜网bl并组建了包含老挝左翼力量巴特寮成员的联合政府。美国反对老挝中立的政策受到东方有关国家和平共处外交的有力克制,暂处下风。

第一次日内瓦会议
第二阶段为1958—1961年艾森豪威尔任期之末。在此阶段,美国政府加大反对老挝中立的政策力度:扶植、发展老挝右翼保守势力、谋求建立老挝右翼联盟以反对老挝国内主张中立的力量。结果《日内瓦协议》有关老挝中立的条款及老挝联合政府被推翻。从1959年初开始,中国、越南支持老挝左派力量军事自卫,反对美国政府及老挝右翼破坏中立的政策行为。1960年苏联也积极支持越南及老挝左翼力量,主张以有限军事斗争维护老挝中立。在此阶段,东西方的较量较第一阶段烈度更强、在老挝的卷入程度也更深,在外部大国的介入下,老挝内部力量发生分裂,以富马、贡勒为代表的中立力量与巴特寮会合,共同抗击富米、文翁为首的右派势力。在以是否允许老挝中立为核心的争夺中,老挝陷入外部大国挤压与国家分裂的旋涡中,老挝国内形势与大国关系一起走进危机。
第三阶段:1961年肯尼迪上台到1962年7月,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结束。肯尼迪政府放弃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反对老挝中立的政策,转而谋求在老挝建立中立联合政府。这一转变的原因有二:如想有效抵制老挝中立美国必须进行军事卷入,肯尼迪政府对军事卷入老挝没有胜算;肯尼迪政府希望通过国际监督老挝中立,封闭北越通过老挝向南越的渗透,把老挝与越南问题分离,以便集中力量处理越南问题。苏联希望回避美苏在老挝的对抗,谈判建立起美苏均能接受的中立。对于北越的统一斗争蚌花,苏联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越南党政治局对苏联的和平共处外交路线不予认同。随着1961年3月老挝雨季的提前开始,中、越认为在老挝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已很困难,因此同意与美国谈判。在谈判中,中、苏、越保持协调一致,与美国达成一个重建老挝中立的协定。

为抗议《日内瓦协议》,吊起胡志明以及戴高乐人偶(西贡)
第四阶段:1962年7月—1964年8月。1962年老挝达成的中立十分脆弱:老挝国内三派力量各自保有自己的地盘与军队、国际监督机制受到各派力量抵制。越南认定越南民族统一的实现必须诉诸军事手段,为此不惜以军事斗争保有经老挝联系南越的通道,老挝中立与否已经服从于越南的民族统一事业。肯尼迪政府对老挝中立机制的侵蚀保持低调。约翰逊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印支政策更倚重军事手段,随着越南战争升级,东西方在印支地区的军事对抗加剧,老挝中立机制全面崩溃,走进热战。
影响老挝中立的三个层次因素
在是否允许老挝中立问题上东西方有关国家的政策受到三个层次因素的影响:美苏全球冷战战略、在东南亚地区层次上发挥作用的力量、老挝本国国内的力量变化。对这三个层次因素的剖析构成本书的分析框架。
首先,美苏全球冷战战略。斯大林逝世后,东西方关系流露出缓和迹象。苏联对西方的战略很快确定为和平共处含泪跳恰恰。苏联对印支地区的政策受到其和平共处战略思想影响,认为和平与停火有助于缓和印支局势,并能为其他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利条件。因此苏联愿意维护《日内瓦协议》。对苏联而言,老挝的价值在于它是日内瓦会议安排的组成部分,是维护印支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基于以上认识,支持老挝中立。苏联虽然支持老挝中立,但认为印支地区对本国利益意义不大。同时,苏联不愿意因为印支地区的冷战破坏与西方的和平共处,但又不能改变中、越在印支地区奉行对抗性政策,在此种情况下,1960—1962年,苏联在印支积极介入、维护中立的政策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在1962年日内瓦会议后,发现其不能改变中、越的印支地区政策后,旋即淡出。在美苏全球冷战层面,在是否允许老挝中立问题上,比之苏联,美国这一不利于中立的因素更具经常性,且更为有力。

冷战时局图
日内瓦会议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全球战略重点之一是遏制中国。在第三世界,该政府推行双重遏制政策:既遏制共产主义也遏制中立主义。反对老挝中立同时满足美国政府既遏制中国又反对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的双重需要:一方面,老挝与中国接壤,控制老挝可把其变为反 华的桥头堡;另一方面,老挝国内存在中立主义倾向,艾森豪威尔政府视中立为滑向共产主义的前奏。其印支政策是谋求控制老挝、稳住南越毛华锋。在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更多地倚重军事援助、扶植本土右翼势力、中央情报局秘密活动等强硬手段。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很快把老挝推向分裂与战争的深渊。
肯尼迪总统上台伊始,美苏关系危机不断:柏林危机、猪湾事件、刚果危机等。美苏急需改变两国在热点地区可能发生直接对抗的冷战态势。在老挝消除危机成为两国首脑1961年维也纳峰会上的唯一共识。另外,肯尼迪政府在中立问题上的政策与艾森豪威尔政府不同,其认为中立有可资利用之处。如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从遏制中国的需要出发,美国政府调整对印度的政策,大力向印度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随后美印关系在肯尼迪任期获得较快发展。在老挝接受中立也是出于在次要问题上妥协以谋取更大利益的考虑:以外交手段堵住经老挝联系南越的通道,以集中力量于越南。总体说来,肯尼迪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中立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
在美苏全球冷战层次上,美国两任政府形成两种中立观: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敌视与抵制中立的中立观,肯尼迪政府实用主义的中立观。这两种中立观都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冷战体系中谋求恰当位置的努力,其出发点都是美国冷战战略的需要。这两种以利己为目的的中立观念一旦转化为现实政策势必引起社会主义阵营的反对,在客观上只能起到挫败中立的作用。

介绍艾森豪威尔政府及阁员的美国宣传单
其次,在东南亚地区层次上,对老挝能否中立产生影响的因素。在此层面存在四支主要力量:两个与东南亚相邻的大国——中国、印度;一个印支地区大国——越南;包括英国、法国、泰国等在内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对老挝中立最具影响力的是中国与越南。中、越两国在老挝中立问题上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1954—1960年中越虽然致力于维护老挝中立,但在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抵制下未达到目的;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后美方愿意接受老挝中立,但中、越两国与美国的政策始终无法交会,形成老挝中立的外部支撑。
从1959年起,中、越两国以和平共处维护老挝中立的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敌视、抵制中立政策的作用下已无法维持。1959年2月,老挝萨拉尼空政府正式宣布不再受《日内瓦协议》制约。从1959年二三月到1960年晚些时候,中、越对老政策调整为支持巴特寮以军事自卫维护老挝中立。
1960年底,越南摆脱苏联对老政策束缚,不再坚持以有限的军事斗争维护老挝中立,而是强调以有力的军事斗争支持老挝左派力量发展壮大,以配合南越的武装斗争。

关于美苏冷战的漫画,画中人物为赫鲁晓夫与肯尼迪。
东南亚条约组织在老挝中立问题上的表现是声势可观、作用有限。
英、法两国在老挝中立问题上态度骑墙:一方面,作为西方盟国,两国要对美国支持老挝右翼力量的政策表现出一定支持,另一方面又在骨子里认同老挝中立。英国不希望在印支地区与共产党国家发生军事冲突,认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值得西方以武力“保护”的国家是马来亚,且英国是日内瓦会议主席国,对维护《日内瓦协议》有着条约义务。法国更倾向于《日内瓦协议》中有关老挝中立的安排,这可以维护法国在老挝的军事存在。泰国从地缘角度考虑视老挝为泰国抵御共产主义威胁的前沿阵地,因此积极支持老挝内部的极右力量,对西方以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名义在老挝进行军事干涉大力支持。但泰国力量毕竟有限,美国不能无视英、法态度。总体而言,在是否允许老挝中立问题上,东南亚条约组织内部一盘散沙,既无法有力地支持艾森豪威尔反对老挝中立,也无法有力地支持肯尼迪接受老挝中立。它的表现是“成立时象只狮子,可行动时却象只绵羊”。

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的各国代表
印度在是否允许老挝中立问题上的影响是通过国际监督委员会实现的。根据《日内瓦协议》,老挝的国际监督委员会由加拿大、印度、波兰三国代表组成苏小小是谁。但国际监督委员会成立后一直缺乏交通工具,作用有限,美国拒绝向其提供直升飞机,国际监督委员会的人员无法进入老挝北部的高山密林,因此不能对老挝中立进行有效监督与维护十城魔兽。1958年7月,在富马政府催促下,国际监督委员会宣布无限期休会。1961年,鉴于老挝国内紧张局势,国际监督委员会在印度等国的提议下重又组成,并于5月8日午夜返回万象。在老挝建立起第二个联合政府后,国际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十分有限:老挝联合政府中的左、中、右三派力量各有各的地盘、军队,且不向委员会提供三方控制区的地图,国际监督委员会展开调查时有关方面很少愿意合作。印度通过国际监督委员会支持老挝中立的政策并未收到大的成效。
最后,老挝国内政治力量的变化。从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到1958年8月富马政府下台,老挝国内主张中立的力量呈上升趋势。但随后右翼势力在美国扶植下迅速发展杜立三,并和王国政府军队紧密结合。1960年贡勒政变后,老挝中立力量与贡勒的军事力量结合,但无论比之巴特寮还是富米的右翼力量,中立派都显得单薄软弱。老挝的中立力量在左、右两支力量间摇摆。1960年12月—1962年4月倒向巴特寮与右派进行对抗,从1962年4月起,中立派开始受到左派的瓦解与排挤,1963年中立派又倒向右翼力量,直到老挝国内走向热战。
结论
总体而言,在美苏全球冷战、东南亚地区及老挝国内三个空间层次上,有利于老挝建立起中立的因素较少、较弱。对老挝中立起决定性作用的外部力量:美、苏、中、越的政策无法形成交会为老挝中立构建起稳定的外部大国支撑。中、苏、越支持中立时,美国竭力破坏中立,美国愿意接受中立时谋杀官员,中、越已经决定放弃中立。在老挝国内中立力量相对弱小,不能对老挝政局形成有力控制,不得不在东西方之间来回摇摆。其他因素,如东南亚条约组织、国际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这样,以老挝为中心的冷战在第一次印支战争的硝烟中拉开帷幕,又在越南统一战争的推动下走向热战。1954—1964年东西方之间无法就老挝建立中立达成一致,老挝的中立只能以失败告终。

肯尼迪政府的老挝政策
应当指出的是,在三个层面的因素中,对老挝中立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东南亚地区层面的因素,其中越南对老挝中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巴特寮的产生是越南党支持帮助的结果。1954—1959年,越南对老挝局势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巴特寮,在中苏和平共处外交路线规制下,越南在处理与老挝的关系时也采取和平共处方针。1959年之后,随着越南党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实现国家统一,北越开始在老挝开辟出联系南方的“胡志明小道”,在越南统一战争的背景下,老挝具有了重要的军事战略走廊的价值,由此加剧了东西方对老挝的争夺。越南在1959—1961年帮助巴特寮扩大势力范围,直接出兵老挝参加那里的军事斗争。1962年之后,越南在老挝留下大量部队,并派出军事顾问。
老挝突出的军事地缘价值是越南统一战争的背景赋予的,是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赋予的。同时,越南也是老挝左派力量的有力后盾。在老挝问题上,冲在第一线的是越南。
老挝中立的破产其原因从政策演变的角度看,是大国政策无法交集于允许老挝实现中立。但究其根本,还是由于老挝地处印支地区东西方冲突的第一线,东西方大国在印支冷战舞台上谁都不甘心放弃对老挝这个具有突出地缘价值的国家的控制。突出的地缘价值令老挝成为东西方争夺的焦点,也成为老挝无法实现中立的根本原因。(本文摘自《挫败中立:1954-1964年的老挝与冷战》一书,标题为编者所拟。)
图书简介

《挫败中立》,代兵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7
冷战时期老挝地处印度支那地区东西方敌对的前沿,在第一次印支战争中就表现出突出的军事价值。1954-1964年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有关国家围绕老挝展开激烈的争夺。1954年第一次日内瓦会议上,东西方有关国家建构起老挝中立的国际机制,但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以对抗为特征的印支冷战政策,蓄意破坏老挝中立。1960-1961年间,围绕老挝的冷战对抗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国际危机。肯尼迪总统上台后,面对这场危机竭力回避出兵老挝,1961-1962年间召开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重新建构了老挝的中立机制。但这一中立十分脆弱,随着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在越南的军事介入的加深,美国的印支政策越来越具有军事对抗意味,东西方大国对老挝的激烈争夺最终挫败老挝中立,以老挝为中心的冷战也随即转变为“热战”,老挝成为越南战争的副战场。
作者简介
代兵,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博士。现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教授。先后在《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校刊)、《世界经济与政治》、《史学月刊》、《史学集刊》、《现代国际关系》、《南亚研究》等海内外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这里是每天带给你惊喜的小石头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