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南京墙绘【考古】秦始皇先祖的长眠之地已被“惊醒”-戴氏商帮

发布时间: 2019-08-15 浏览: 309

【考古】秦始皇先祖的长眠之地已被“惊醒”-戴氏商帮

请点击上面  关注“戴氏商帮”
关于秦人的故事,举世瞩目的秦始皇陵和虎视东方的秦兵马俑,只是秦人强盛至极的一个结局;故事的序幕,却要从秦岭以西的陇东南开始;在西汉水上游,秦始皇的祖辈们在此用心经营了数百年,并打下他们日后崛起的牢固根基。如今,秦人先祖的长眠之地,已被“惊醒”,早期秦人的真相,在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的笔下呼之欲出。

图为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之安车局部(摄影/杨林) ,出土的秦俑让人得以感受秦人的虎虎雄威。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大地上的一座特别的“分水岭”:它将关陇大地东西分隔,其东面是关中平原乃至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中心;以西则是西北高原褶皱系地域,地质构造运动表现出大面积升降,在地貌上形成了山地、丘陵、阶地等等复杂多变的地形特征,是一片历史上的戎夷之地。
礼县处于秦岭以西,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约70公里(1980年以前隶属于天水市古蜀国密码,之后划归陇南市管辖)。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美、物产丰饶、宜农宜牧,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宝地。在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存,继而便是早期秦人和诸多“西戎”部落民族在此轮番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
让我们从《史记》里一段尽人皆知的历史说起……
图为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春秋时期蟠虺纹铜局部,春秋时期的秦人非常擅长铸造精美的青铜器。
襄“公”那一年
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前766年9月6日),日在辛卯,出现了一场不祥的天象:东方既白,突然天空中闪过一道暗影,曙光顷刻被吞噬……目睹这场日食的人们,都暗暗认为这是上天的告警,说不定还是一个王朝即将离去的征兆。
《诗经·小雅》记载“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天象变异仿佛对应着绵连的灾祸,那几年先是发生了一场地震,三川干涸,岐山崩陷,百川为之沸腾,深谷隆起成丘陵;接着连天的阴雨又带来了更多的饥馑和灾荒。

礼县是陇东南一片沟壑丘陵起伏之地,秀美详和,在众多考古遗址被惊醒之前,人们难以想象这里竟曾是秦国诸公扬鞭策马、傲视中原、驰骋千里、终成霸业的起点。

上图是1978年陕西宝鸡太公庙村出土的秦公钟铭文拓片,据专家考证,钟上的铭文涉及历代秦先公,为研究秦国早期历史提供了资料。
在镐京深宫里的幽王放下酒杯,心情有点郁闷。太史伯阳父跑来告诫他说:“周朝就要灭亡,祸殃已经酿成求婚事务所,已无法挽救!”其实幽王并非看不到江山的崩坏,还有环绕在周都四面充满了企图心的诸侯,周王威望空前低落。所有这些烦心在美酒和美人面前才会变得模糊……惜墨如金的司马公和所有春秋史家的著述都没有描述过幽王烽火戏诸侯时内心隐隐的快意,只可惜这位荒唐的周王,过早且用了过于荒谬的方式来检视自己的王权,体验王者的快乐。
申侯是与戎交好的诸侯,也是受到褒姒诬陷被幽王废黜的申后的父亲。申后的儿子太子——宜臼也被取消了继承权,为避杀身之祸,宜臼星夜逃到申国。申侯在气愤与恐惧间作出了极端的决定,我们来看看《史记》中记载的这段故事,《史记·周本纪》云: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大唐全才。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外孙终于得到了王位,按说申侯应该满意了,但他却陷入了更深的恐惧觅仙泉。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戎兵乃虎狼之军,终日抢掠,没有西归的意思。这时总算有几位诸侯得到消息,率兵前来勤王,其中最能征惯战、智胜戎人的居然并非诸侯,而是在西北为周室牧马的秦人。
总之,戎人撤走了,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再加上镐京已成废墟。经过一番商议,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秦人和各国诸侯护送,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一个新的王朝——“东周”开始了,诸侯各领封赏,各晋爵位。秦人“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又护王东迁,出了大力,理应提拔为“诸侯”,但是封地呢?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李紫阳,即有地。”这周平王的赏赐怎么看都像是“空头支票”,岐西之地在名义上还是周的领土,可早已为戎“侵夺”,落入戎人之手了,周王室都城东迁之后,对这片地处陕西西边的土地更是鞭长莫及。周平王义正词严地宣布:“秦能攻逐戎,即有地”——你们秦人如果能够把戎人赶走,那么土地就归你们。
在平王看来,这可是借力打力的好主意。岐丰之地现在成了烫手的山芋,出兵收复吧,心有余而力不足;放之任之吧,又成了东周的耻辱,给自己的脸上抹了黑。不如赐与刚被自己封侯的“秦襄公”,让他带着秦人去跟豺狼犬戎打打杀杀吧,最好来个两败俱伤,自己再去漂漂亮亮地收拾残局。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这次封赏虽然充满“空口送人情”的味道,但对于名正言顺立国的秦人,恰好是崛起的契机。它不仅给了秦获取岐西之地的合法性,更给予了秦讨戎夺地的合法性。从此,秦不断地打着“尊王攘外”的旗号,一次次地向西扩张自己的领土与势力范围。可以说,正是这次封赏使秦国获得了“王业之基”。令平王难以想到的是,这场由襄公勤王而开始的秦人开疆辟土的运动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宣告结束,秦人因周而兴,并最终取而代之。

图为春秋时期秦与周边势力关系示意图(制图/杨东海)。

上图描绘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车战场面,兵车作为该时期的主要武力装备,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秦人以养马立身,最利车战(绘画/王可伟)。
被盗墓者惊醒的先秦往事
历史里的故事难免是一连串破碎的段落,充满了写史者的心情、口口相讹……这场秦族的发家史,我们可以相信的成分有多少?
两千多年的时间倏忽而过,陇东南绵延无尽、重重叠叠的黄土山丘却依然是当年的样子,其间两条河曲曲折折流淌而去:大一点的叫西汉水,小一点的叫燕子河倪诗蓓,在两河交汇处的西岸,依山面水坐落着一个小小县城——甘肃礼县。礼县有个祁山乡全州天湖,三国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详,所以礼县的农民在日常耕作时翻出了陶片、“龙骨”、瓦当或者箭矢等等,也没人介意,习以为常。

这件在礼县圆顶山秦国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是一只15厘米见方的四鸟饰车形铜盒秀湖美田。舆厢四角各有一鸟,车厢翻盖的两个手柄分别是一熊形钮和一跪坐人形钮,车厢四角棱上各趴有一只虎,这些动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车的四只轮子至今还能转动。将车厢角上的小鸟同时向中间旋转,车身的盒子才可打开,如任何一只小鸟的方向与舆向错位,厢盖就被锁死,是非常精巧的机关设计。另外在春秋时期普遍使用的是两轮车,这件铜盒可算是四轮车的设计雏形,四轮车前后转向装置那时还未解决。
1919年,大家众口相传,兰州一家商铺的后厨用一件笨重的青铜缸来装剩菜剩饭,甘肃督军张广安忙前往查看,看出这是珍贵之物,遂用重金收藏,当时却也并不知道它的历史价值。1923年在北京,历史学家王国维见到了这件青铜器,为之震惊,国宝“秦公簋”这才大白天下。后来弄清和这件“秦公簋”一同被从礼县红河乡的王家东台盗挖的青铜文物还有数十件,却早已不知散失何处,不过礼县因此重新与两千多年前的大秦祖先搭上了脉络。
又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沉静,1992年前后,礼县城东约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一处叫大堡子山的地方突然满地狼,当地人报告这里发现古墓被人盗掘。也差不多在同时,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伟先生及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上海博物馆李朝远先生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日本、香港等博物馆及文物收藏拍卖行见到了许多出自甘肃礼县的精美文物,器铭多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铸用壶”、“秦公作宝簋”等,此外,还有大量精美的车马饰件和棺饰金片等等。
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廖北远介绍,其中一些珍贵的文物曾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上海博物馆就曾通过香港拍卖市场花费一百多万元收回了几件青铜器。但由于无法证实这些珍宝是从中国流出,所以追回流失文物的难度很大。而且,至今尚不能统计出究竟有多少文物被偷走。据传这批礼县被盗青铜重器可能达百余件,流散境外的文物数量之多、铸造之精良、等级规格之高,引起了史界震惊,亦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1994年3月至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礼县博物馆对大堡子山的墓地做了清理发掘,确认这是秦公大墓无疑。之后又在与大堡子山隔河相望的圆顶山清理发掘了一批被盗扰过的秦人贵族墓葬。虽是收拾残局,但亦有收获,秦祖之地仿佛惊醒过来极品男巫。
这一番抢救性发掘也同时掀起了秦文化研究的高潮。秦人用自己的兴起与衰亡,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悲壮而灿烂的一笔。秦人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架构。然而王朝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时代古远、史籍的缺失,秦人的历史不免被省略,这些简单而不清晰的记录,一直困扰并吸引着学术界:秦人从哪里来?他们当初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什么样子?秦人的活动范围在哪里?秦人的早期都邑、陵区在哪里?他们是怎样东迁进入中原的?……

为礼县及礼县外春秋、战国时期秦地出土的青铜器比较,大量的秦公文物普遍具有相似性。其中出土在礼县张家川的3件青铜器有专家认为是西戎贵族所用,可以看出它们与秦人文化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亦有不同。
青铜铭文见历史,谜团众多引人探
虽然寥寥落落的古籍上关于秦人的记述非常简略,但存世的文物还是能够帮我们一窥他们不平凡的历史。
最早的一只带有铭文的珍贵“秦公钟”早在北宋时候就出土了。据载,北宋庆历(1041-1048)中,有秦公钟者,不知出于何地,叶清臣守长安所得,上之于朝,吕大临《考古图》卷七即据杨本著录器形及铭文……辗转翻刻,竟赖以保存。
秦公钟的出土,引得诸如欧阳修、赵明诚等等大学问家仔细考据起来。钟上斑驳的铭文依稀可以辨认出“十又二公不坠在上……”等字样。这十二公所指是谁?能上溯到哪代秦祖?
后来随着“秦公鼎”、“秦公镈”、“秦公簋”等等先秦青铜器出土日多,人们发现秦人不但有铸器镌刻铭文的习惯,更难能可贵的是,秦人也常把颂扬和尊崇祖先的字句“直书”其上,于是为历代秦公排座次的工作从宋朝开始在史学界都很流行。
根据最能自圆其说的历史记载——《史记》来看,秦人当然不是一朝膨胀的族群。司马迁一笔将秦的远祖追溯到了五帝颛顼:颛顼的孙女女修,生子名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生子大费,他曾成功辅佐大禹治水,禹认为他的功劳很大,应该封赏,他为舜管理山川、驯养鸟兽也做得极为出色,被呼做伯翳(伯益),舜还赐其姓“嬴”……据说擅长与鸟兽相处的这一族人,驾车也有高超的本领大树网。

秦人的祖先曾在陇东南一带生息发展,这一族人非常擅长养马。事实上,甘肃曾经水草丰盛尤俊达,“畜牧为天下饶”。加上战争和西北交通的需要,使养马在畜牧业中特别重要,图中万马奔腾的场面是在山丹马营滩所摄。摄影/陈淮

甘肃还是历史上的军事重地,在礼县就留下了众多让人畅想昔日铁马金戈场面的古战场遗迹,如图。摄影/李泽民
伯翳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大廉的后代孟戏、中衍开始为商王驾车;中衍的后代中潏也在商朝为贵族,很可能就在这个时候西迁成功,因为史记记载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这就与甘肃省礼县有了关系。
故事讲到中潏的后代“非子”,历史也越来越翔实、动听。非子为周孝王在岍、渭二水之间养马。这让人又想到《诗经》,《诗经》里的《国风》其中一部分叫“秦风”,里面很多篇章讲到各种各样的马:“有马白颠”指马头顶上长白色毛;“骐(骝)是中”骐是青黑色有花纹的马青衣鱼,是赤色黑鬃的马;“騧骊是骖”,骊是身白嘴黑的马;“路车乘黄”,讲的是四匹黄马拉着诸侯坐的车子飞驰这万马翩跹的遐想里,甘肃无数带“马”的地名浮现眼前,马坡乡、玄马乡、马岭镇、马峡镇等等,还有出土了无数春秋、战国时代珍贵文物的“放马滩”……
驭马如统兵,马养得出色,非子也倍受周孝王器重,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从此,秦也成为周的附庸国(次于诸侯国的小国),非子就被称为嬴非子,秦这一族主要在今甘肃张家川、清水、天水、礼县、甘谷、武山区域内活动。
非子的曾孙嬴仲在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又再次光宗耀祖——被封为大夫,但不幸在一次攻打西戎时战死;嬴仲的儿子庄公打败了西戎,被周宣王任命为“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勤王有功,受封地建立秦国……
但是再伟大的史学著作也只是一家之言,《史记》之外,仍有像《竹书编年》、《左传》、《战国策》等等……关于秦族之始谜团甚多。千百年来,关于秦族的来源就有“西方戎族说”和“系东方民族而非戎族说”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古人之争姑且不去管它。支持前一论点的,近代学者中以王国维的“秦之祖先,起于戎狄”,以及蒙文通的“胥轩曰戎,自非夏族,此秦之父系为戎也”的观点较有代表性,后者还专门著有《秦为戎族考》一文详尽论述灵动鬼影实录。直至现代,仍有学者支持此说,熊铁基提出“秦的祖先起源于西方戎族”,认为“夏、商、周、秦的早期历史,神话多于史实,秦尤其如此,它本身非华夏族,在强大起来之后,就要为自己的祖宗世系伪造一批英雄故事。”
但更多的学者却支持后一种观点,认为秦人是起源于东方的民族。何汉文认为“嬴秦人起初是生活于齐鲁之间、繁衍分布于江淮一带的东方部族,由于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兴亡变易,才由东方辗转迁徙到陕甘一带,与西戎人杂处,逐步发展成为国家”。根据多年的考古和研究工作,我们也赞同这一观点。
通过一些秦族早期的出土器物,我们可以推测:秦族与殷人一样,是以鸟作为氏族图腾的;是尧、舜、禹时代的苗民族的后裔;而且为商王朝驾车(“御”可以是高级一点的奴隶),因为服劳役有功,改变了原来奴隶的地位,上升成了殷商的贵族。
现在已经确知的是,殷商的大本营是在今天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即冀鲁豫大平原上。同时,盘踞于关中大地的是周人。如果说秦人是西戎人,那么他们是怎么越过周人的领地而为殷商服务呢?
我们不能不怀疑历史的记载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靠性,但是考古学却总是能日新月异地发展,不断提出更充足的证据,帮我们求证更真实的历史。

礼县县城东13公里的大堡子山及其附近的圆顶山发现的大规模的秦人墓葬群,揭开了这片土地与大秦先人的一段历史渊源。图中为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建筑基址发掘工地,远处逶迤而去的就是西汉水。 摄影/边强

礼县大堡山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大堡子山隐藏的秘密
那些边角整齐的探坑,就和许多考古现场一样杰西j,乍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但是这却是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组成的大规模联合考古队奋战的目标。
2006年11月,经过数年的努力,这支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大堡子山发掘出保存完整的3件镈钟和8件甬钟彬彬有礼造句,最大的一件镈钟通高67厘米。还有青铜凤鸟纹方壶、蟠虺瓦棱纹盨、蟠虺纹附耳盘、卷云纹阔流匜等,不仅纹饰繁杂、造型精美,且多“秦公作宝用鼎”、“秦公作铸□□钟”、“秦子作铸……”等等铭文晴空月儿明。



联合考古队从2005年起,有目的、有重点地在礼县做重点调查和考古发掘,收获颇丰,礼县曾是大秦祖地的面目逐渐清晰。上图为大堡子山山城东墙夯土残段遗迹;中图为北大实习生在发掘现场工作;下图为秦人曲肢葬遗骸,与秦早期殉人习俗相符。 摄影/边强


这几件器物为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几件春秋时期的精美文物。其中礼县圆顶山秦国墓地出土的繁耳椭方铜壶,长颈束腰,左右各附2只卧虎为支足,双耳结构引人瞩目,造型充满神秘感,器物的图案是春秋秦器特色图案以凤鸟为母型的窃曲纹;另一件反映秦国青铜工艺水平的蟠虺纹铜盨,则因附饰铜虎等精细设计,尤显巧夺天工。
这几年里,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的学者们又开始在礼县西汉水干流南京墙绘,东起天水秦城区天水乡,西至礼县江口乡的地段,以及红河、漾河、燕河、永坪河4条主要支流流域和天水市清水县境内的牛头河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围绕这片山灵水秀的风水宝地,联合考古队发现了各类遗址98处,基本建立了这一地区从新石器时期至汉代比较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礼县也成为了秦文化的发祥地。在礼县大堡子山及其周边地区,共探测发现包括未进行发掘的秦早期墓葬多达七八百座。
令人兴奋的是这样的猜想:如果说秦人是源自甘肃陇东南天水、礼县的原住民,那么他们所具有的如此高超的金器锻造技术和青铜铸造术是从何而来的呢?当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寺洼文化鸿蒙炼体,其时限大体也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但寺洼文化的遗存中别说没有青铜礼器,就连一般的青铜小件都很难见到。其结论只能有一个——陇东南的青铜铸造技术是由秦人带到这里的。
这样,史书的残篇与眼前的考古实物相印证,便可勾勒出一个秦人西迁、东进的大致路线:作为源自于黄河中下游的东方民族,在西周时,秦人被迫偏居长江水系的一隅,成为周人的一个附庸小邦。然而回归东方,却是世代秦人深入骨髓的梦想。东周初年秦立国后,秦人逐渐向东发展,经春秋、战国间的发展壮大,最终吞并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而陇东南禁血红莲,却成为实现秦人梦想的根据地和大后方。甚至可以说,陇东南是中国封建专制国家产生的发祥地和摇篮。
联合考古队发现的98处遗址中,有3处历史断代非常明显属于春秋,而且规模宏大,形制庄严,它们就是西山、大堡子山和山坪三城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西山城址位于礼县县城西侧的山坡之上,呈长方形,低平处还有一座雷神庙遗址,各段城墙总长约1200米。城墙为夯筑,宽5-6米,保存较好的部分残高3米有余,可以算是很壮丽的古城了。2005年春,联合考古队和西北大学考古系师生对其中两段城墙基址进行了解剖发掘,发现了埋藏在城下的一段外表通体饰以绳纹的陶制水管,西周文化风格跃然其上。在古城范围内,一座春秋的墓葬打破了夯土墙,有力地证明了这座城址的年代,也使得我们大胆推测这会不会就是秦最早一个城邦的古城遗址呢?
大堡子山城址具有更加壮阔的规模,它位于礼县永坪乡和永兴乡交界处的西汉水北岸,隔河与南岸山坪遗址相对,西侧有永坪河自北向南注入西汉水,遗址总面积约有150万平方米。调查和钻探工作围绕这座遗址进行了很长时间。结果证明,除少量齐家文化遗存外,它的主体皆为周代城址、城外墓地和居址。城内遗迹主要就是秦公墓及大型房屋基址和灰坑及中小型墓。大堡子山城址和秦公墓的确定,几乎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秦早期都邑正在我们脚下。
关于山坪,我们仅仅还只做了初步调查。《水经注·漾水》中记述:“汉水又西,泾南岈、北岈之中,上下有两城相对,左右坟垄 低昂,亘山被阜,古谚云:南岈北岈,万有余家。”如此可见,北魏时还有人知晓大堡子山城和山坪古城并被记录了下来……
探索和发现的喜悦远不到画上句号的时候,如果说秦襄公建立秦国的历史事件是强秦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承上而启下。那么秦人重要的建国之地也就可以圈定在礼县一带。那么眼前的城址是秦族都邑似乎已无疑问,那么城内的秦公陵墓是否就是人们一直追寻而不得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历史记载,秦人共有四大陵园——西垂陵园、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陵园。后三座陵园先后已被考古发现确认,它们均在陕西境内,唯独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究竟在何处,长期未有定论。

礼县大堡子山是岷山支脉祁山的最西端,祁山因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而闻名于世,附近历史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图是乡民到祈山堡上香的情景。摄影/李泽民

图中可见,礼县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木轮双辕车,这种先秦时期最流行的生产生活方式。
大堡子山城址内秦公墓地等级很高,但是确定墓主人身份却是非常艰难的工作。
回顾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礼县大堡子山被盗掘的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人们从中共清理出春秋初期大墓2座,车马坑1座,中小型墓葬9座。两座大墓被称为M2和M3,墓主人均头向西脚朝东,墓室内设有二层台,而且还有殉人、殉狗的现象。
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当年清理发掘两座残损大墓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戴春阳先生根据“中”字形大墓和诸多带有“秦公”铭文的器物以及墓葬形制,对比陕西凤翔秦公陵园和山西晋侯墓地的研究,推断大堡子山中心区内有铜兵器戈的M2应为秦公墓,M3是秦公夫人墓。进而推测:M2的墓主可能是秦襄公。甘肃省博物馆秦史研究专家祝中熹先生则认为大堡子山陵园的主人,最大可能是襄公和文公。彭家驹
2006年的科学考古发掘成果之一是,在M2大墓附近发现了一个大型“乐器坑”。在“乐器坑”的周围还发现“人祭坑”4座,每坑埋人骨架1-2具。肢体屈曲,其性质当为杀人祭祀,秦人杀牲祭祀的习性由来已久,也从侧面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乐器坑”出土的青铜镈、钟,不但形制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秦公镈以及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武公镈类似,而且也有铭文。铭文26字,可辨识出有“秦子”的称谓。关于“秦子”,1993年以来,在礼县大堡子山被盗流散海外的诸多青铜器物中都有所见。李学勤先生认为:“秦子”最可能的解释,就是秦君在称“公”之前使用的称号。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天津圣安医院。襄公在位共12年,前七年尚未封为诸侯,没有称“公”,所以只能称为“秦子”。如果大堡子山“乐器坑”出土的镈钟铭文一旦释读确定为秦襄公称“公”之前所铸礼器,那么以大堡子山为中心区的城址、大型建筑基址、被盗的两座大墓的主人,甚至西垂陵区的主人之争,都会迎刃而解,尘埃落定。
在大秦祖地之上,秦族发祥、壮大,这里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业的摇篮。这块土地苍茫、厚重,因为它与古国历史、悠悠命运紧密交织。甘肃礼县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考古就是要悉心揭开这大地做的书页。

甘肃礼县山村充满自然气韵和乡土气息。他们还时常谈起这片土地的古老故事。秦人发迹于此,而崛起于关中,经过长期的征战最后一统天下,它的崛起和覆亡一直是许多人探讨的问题,秦人先祖开创基业的精神对现代人依然具有魅力和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在旧日秦地生活的人们。摄影/李泽民
截至今天,礼县大堡子山只发现了两座秦公大墓,但如果文献所载属实,埋葬在这一带的秦公或称公之前的秦族最高统治者还有8-12位,他们的墓葬会在哪儿?它们又会告诉我们哪些我们无法料想的有关秦人先祖的秘密秦景公?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 杨惠福 王可)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