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双胞胎m【美丽街头】寒山文学社NO.7︱孟浩然、孟湖岭与寒石山!-天台街头镇

发布时间: 2019-09-19 浏览: 265

【美丽街头】寒山文学社NO.7︱孟浩然、孟湖岭与寒石山!-天台街头镇


唐代的天台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这个特殊有两个意思,首先,因为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对于天台山的推崇,此赋入《昭明文选》,成为当时读书人极为向往的神山福地,随着东晋以后,会稽通往天台山的道路被打通,读书人朝圣天台山的想法,被不断地激发起来;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为名门之后,少年好学,精通诗书,然无意于仕途。二十一岁时凌海天气预报,依潘师正修道,学其符箓、辟谷、导引及服饵之术。潘师正引为嫡传,非常赞赏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成为陶弘景之后道教上清派第四代传主。司马承祯学道成海海人生,即拜别师傅,遍游名山大川,后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或白云道士,传“主静去欲说”,弘扬正一道旨,扬名海内中华田园猫。唐代重道教,司马承祯从高宗、则天时就深受重视,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为师,为三朝国师,在朝野影响巨大其影响非同小可。司马承祯的道场主要就在天台山,当时很多读书人都希望到天台山拜会司马承祯,这也是唐诗之路的直接由来。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与司马承祯、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双胞胎m,当然哈皮父子,这个称呼是后世的人给的,无非是为了称赞这个崇尚仙道,又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力,而且相互之间都有交往的文人团体罢了。毫无疑问,司马承祯是个不可少的核心。孟浩然之去天台,就是跟司马承祯有着密切关系。周盛俊杰直接地说,就是为了出仕,那个时代很多文人都采取过这样的方式,同为仙宗十友的卢藏用,即是“终南捷径”的“创造者”。孟浩然,从他的一生来看,虽然多数时间都是在隐居中度过于晓雪,都不过是一个隐士,但是,寻求出仕也是孟浩然孜孜以求之的。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这一年孟浩然42岁超脑小子。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孟浩然到了天台山。当然,这个时候司马承祯已经不在天台山了,三年前,80岁高龄的司马承祯应玄宗皇帝的诏请离开天台山而往居王屋山。但是,这对于孟浩然来说,并不影响,司马承祯虽然离开了桐柏宫,但是,天台道士与司马承祯之间的关联肯定不会消失。更何况,这里是司马承祯所营建的道场,自然是意义非凡的。而在天台山,虽然没有遇到司马承祯,但是孟浩然遇到了名叫太一子(太乙子)的道士(有人说他是司马承祯的师弟),并且似乎双方感情还是不错的。这段时间,他撰写的《寻天台山》、《越中逢天台太一子》、《宿天台桐柏观》、《玉宵峰》以及《寄天台道士》等,都清楚地表明,孟浩然来天台,主要是为了司马承祯的桐柏宫,并且与天台道士之间,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
除了上述跟道士相关的诗句之外,这个阶段,孟浩然还留下了《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薄》、《舟中晚望》等诗歌,天台山的风光同样让孟浩然留恋。可能是在某个夏天的傍晚,孟浩然也曾到了寒石山。天台也发现了一首孟浩然的佚诗,题为《访寒山隐寺过霞山湖上》,
一湖清水漾晴霞,凋柳残杨影半斜。
雁啄野菰窥浅浦,鸦归暮霭过平沙。
千寻倒石波涵碧黛色霜青,几树飞丹岩落花。
岭外寒山明月上,肯留气梦饭胡麻。
这是陈兵香先生的寒山文学社在天台当地发现的,就其所描写的景物而言,可以确定无疑,他确实来到过这里。今天在通往寒石山的必经之路————岭根和岭脚————两个小山村之间需要跨越一座山岭,而山岭的名字,一直就是叫孟湖岭,而孟湖岭下靠近今天岭根村南边有孟湖。孟湖、孟湖岭,自然是为了纪念孟浩然。佚诗和故老相传的名字,都说明,在孟浩然和孟湖岭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现存的孟浩然年谱和诗歌所描写来看,孟浩然到寒石山的时间,大概也就在730年暮夏的一个黄昏。当时夕阳西下,湖光山色与晚霞相应成趣,而孟浩然刚好走过这一带。由此,也就可能就有了霞山和霞山湖这样的称呼吧,如果诗的题目本身就带有霞山湖的话,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的一种感叹,“一湖清水漾晴霞,凋柳残杨影半斜”,这样的风光是令人感慨的,尤其是像孟浩然这样,有着丰富的隐居经验以及强烈的出仕心理的人。所以,大概霞山和霞山湖都是孟浩然留下的名字,现在的霞山村,就是因为这个而得名的。
霞山湖应该就是在今天岭根村的南面,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我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这里还是有湖的,虽然规模很小了,但是,在孟浩然那个时代,应该是很大的湖泊,“千寻倒石波涵碧,几树飞丹岩落花”,这样壮观的湖山一色,当时湖的大小,可以想见。也正是这样的湖,配上这样的山,夕阳西下,由此被叫做霞山湖。当然,这是因孟浩然而来的,所以又叫孟湖。翻过孟湖岭,一座大山横亘于眼前,寒石山千尺石屏层次卓立,在当地称之为“十里铁甲龙”。
孟湖岭是通往寒石山的门户,地势非常险峻,《台州府志》上称“孟湖岭,县西六十里(本旧县志,案陆道记,自大西门至此四十七里六分),在寒岩东十里(由浙崷游寒明两岩,路必经此陟,岭上即见屏列锦绣,异境天开。康熙间,闽藩耿精忠遣党入境,与战于此)”(卷四十四·山水略五),从这个记载来说,大抵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墨门春秋,虽然后来因为公路的修建,山岭已经被铲去了很多,但是,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这里还是非常险峻,尤其是冬天的时候,阴冷异常。险峻的山岭,和波光粼粼的湖面,对于孟浩然来说,应该是一种非常重要惊喜的景色。而站在孟湖岭头,即可以看到十里铁甲龙的雄姿。当时孟浩然爬上孟湖岭的时候,已然是天黑了,“岭外寒山明月上,肯留气梦饭胡麻”。
当然,如果我们按照一般的常理来推测,如果当时孟浩然仅仅是从这里走过,然后去了寒石山的话,很难想象在后来的流传中会有孟湖岭、孟湖这样的名字。一般来说,只有当一个人在这个地方逗留过一段时间,才会有这样的待遇吧。按照岭根的故老相传,孟浩然曾经在孟湖岭头的小庙中住过一段时间。当然,那个时候的小庙应该是比较破旧的,或者仅仅是供行人暂时歇脚的。孟浩然诗题所言的“寒山隐寺”可能就是在孟湖岭上,这个与孟湖岭的特殊位置,以及对于孟浩然的吸引有关系。后来在孟湖岭上还有“孟湖岭头三眼殿”,这在天台县也是有些名声,多半是因为这个地方地势比较险峻,在此处远眺寒石山,当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吧。如果我们看看这个时期孟浩然写的诗歌,就会明白天台山对于孟浩然的吸引,“愿言解缨,从此去烦恼。高步临四明,元踪得二老。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宿天台桐柏观》),科举不第贝茨训练法,仕途渺茫,此种情形之下,山川之奇秀,可以陶冶、慰藉人的内心。所以,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孟浩然曾在此处逗留若干天,跟当时的住在附近的百姓亦有交往,由此,孟湖、孟湖岭才有可能得以流传。
在孟浩然走了之后,世事沧桑,这里湖也就逐渐变成了良田封门诡影。可以想象,如果按照孟浩然诗中的描写,现在岭根村的地方,在当时应该就是一片湖泊。当然,也有非常小的规模的村居。而随着年代的推移,当年的湖泊逐渐演变成了村庄和良田,当时霞山湖的那种湖山掩映的风光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岭根村则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孟湖、孟湖岭。从相传以董、金为代表的18姓聚居(相传“董有知县,金有解元”),到何姓从九遮山分居于此,任凭时间的改变凤凰胆,孟湖岭就像一个永远的符号,深深地嵌入了岭根村的记忆之中。
从历史的记忆中去回溯。这里构成了以孟浩然游历为中心的文化图景,岭是孟湖岭,湖是孟湖,一切皆因孟浩然而来。这样看起来的时候李广射虎,岭根的这个名字,还是充满着文化的记忆的,而不是像一般称之为岭根的名字那么朴实无华。因为在山脚聚居,以习惯的方式而名其村曰岭根,在中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可以说,大抵山区,皆有相似的名字,天台就有两个岭根,临海和仙居也都有岭根。我们的岭根虽然和它们的名字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岭是孟湖岭,由此,我们的岭根是留着孟浩然记忆的地方。
孟浩然在天台的时间并不长,这可能和司马承祯已经不在天台山有关。可能在游完寒石山之后,大概是在秋天的时节,孟浩然离开了天台山。但是无论是留下的关于天台山的诗篇,还是留下的文化的印记,对于天台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简介
何善蒙,1977年12月出生,浙江天台街头镇人,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哲学学会副秘书长,寒山文化研究会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思想文化的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魏晋情论》、《隐逸诗人——寒山传》、《三一教研究》、《民国杭州民间信仰》等。

寒山文学社背景
寒山文学社成立于1981年,2002年由于多方面原因停止了活动,30多年期间共出刊50多期。寒山文学社创作的作品含有很多和合元素,并鲜活的展示了和合文化。因此,街头镇为了弘扬和合文化,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筹划重新启动寒山文学社活动。
目前,街头镇已为该文学社重新设点并挂牌,添置硬件设施,还建立寒山讲堂,让更多群众可以学习到寒山诗的精髓。
寒山文学社历年典藏期刊

? 文字:何善蒙
? 编辑:王鹏飞
? 审核:张鹏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喜欢就请关注我们吧~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