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利沙【美食】《莲蓬》《菱角》《鸡头苞梗子》《刨花生》《红菜薹》-思乡远梦

发布时间: 2019-12-29 浏览: 276

【美食】《莲蓬》《菱角》《鸡头苞梗子》《刨花生》《红菜薹》-思乡远梦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家乡的莲蓬
荷花一般分为三种,花莲、藕莲、籽莲。
花莲,以观赏为主,经过人工培育而成,品种很多,如公园水池里栽种的莲花。藕莲,俗称菜藕,主要以踩挖肥大的地下茎,也可以去抽藕带,来烹制食用,如沔城的藕。籽莲,主要采收莲子,如湘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我的家乡,池塘里广养鱼类,多种有藕莲,确定是在早春三月冒出的尖尖角;至于蜻蜓立上头?我想,恐怕不是在这个季节里。小时候老师教学这首诗,我也用同样的话问过老师,老师说是诗人的想象。于是,我在座位上,手撑着脖子也去想象,想莲叶什么时候能像一把伞,想莲花什么时候能含苞欲放,想莲蓬什么时候可以采摘……想入非非。
其实,藕莲长在淤泥里,一节藕是有一枝荷梗的,露出的尖尖角也有迟有早。六月里,池塘里开出绚丽的荷花,此季节,早荷叶绵延出一片绿色,也有迟荷叶才露尖尖角,刺穿贴在水面的荷叶,蓬蓬勃勃的向上生长,才有蜻蜓立上头。
蜻蜓,老人说是“水嘎子”(水里的一种有害的昆虫,蜇人)变成的。不是有这样的一句歇后语吗:“水嘎子变蜻蜓——飞起来害人。”多用来形容某人坏,而且坏透顶新汶吧。蜻蜓,在家乡的田野里,天热六月满天飞的都是,红蜻蜓,黄蜻蜓,老虎蜻蜓……池塘里的“蜻蜓点水”点累了,歇息在刚出水迟荷叶的尖尖上。看来,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诗情画意不能说不无道理,恰好表现出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十二月花季,六月荷花满池塘,尽情地放开,露出黄色的花蕊,妩媚迷人。儿时的夏天,我喜欢和玩伴们泡在池塘中,去追逐那一份清凉一夏。有时,荷梗把浑身刺出道道伤痕。我们把荷叶顶在头上当帽子戴,从中间掐断来当披肩,抽出藕带,踩起嫩藕生吃。最爱的玩法是,把荷花的花瓣一片片剥下,投到水面上当船划。此时开放的莲花孕育的莲蓬根本没有成熟,清嫩皮瘪,掰开外壳,肉质洁白,但莲心无法剥离,吃起来味道有些微苦。也喜欢那一根根黄色的花蕊,靠进鼻子去猛吸,花粉沁香沁香的。
“头顶一个蓬,满肚小窟窿。”物谜猜的是莲蓬。进入七八月,荷叶变得硕厚,开始变老,出水的芙蓉开始凋谢,露出碧绿的莲蓬。三伏天是当地采摘莲蓬的最好时期,当地人称之为“伏莲”。家乡每年的这一季节,街上有好多摆地摊卖莲蓬的,成熟饱满的莲蓬为人们带来口福。剥出洁白的莲子,去掉莲心,嚼在嘴里甘甜无比,清新宜人。莲子心虽然苦,用来泡茶,可以清热解毒,喝起来回味悠长,神清气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古诗《西洲曲》描绘的采莲的情景惟妙惟肖。小时候,我们采莲蓬除了划船、划腰盆、下水摘,但用的最多的还是在竹篙上绑有镰刀,朝荷叶林里一个个地去割断莲蓬,在把莲蓬扒到水边来捡起。莲蓬头垂下,说明其成熟;仰面向天的,则代表它还是嫩的。采莲蓬是一种享受,也很辛苦,它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很浪漫。故乡的荷塘,有我快乐的童年。
家乡的民俗中,有许多与莲有关的话题,如莲子代表连生贵子,藕为佳偶。并蒂莲代表一对恋人,藕断丝连是指男女虽然分手,但情意未绝。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便是莲的本性。传说莲花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仙女玉姬,因看到尘世繁华美丽,世人成双成对,男耕女织。于是动了凡心偷入凡间,玉姬也因此触犯了天条。王母知道此事后,惩罚玉姬从此“坠入淤泥晶报电子版,不得再登南天门”。玉姬虽然坠入淤泥,可是仍然有着高贵纯洁的品质,玉姬的化身——莲花,也因此成为世人盛赞。
我的家乡江汉平原,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满湖莲藕千顷苇,稻香菱红鱼鸭肥”是家乡的真实写照。浩渺的排湖之滨盛产野生莲子。当春讯还没有来临时,一场春雨过后,湖里先一年落下,漂流到湖岸,埋在泥里的莲子,被雨点淋了出来。这时,湖岸上黑色硬皮的莲子满地都是巴巴杜。我们捡回壳莲,洗净后锤开,莲子肉为暗红色。多用来熬白木耳莲子米汤喝,质脆味香。
莲子有红、白莲子之分。家乡的莲子大多是以红莲子为主。夏秋之交,把野生莲蓬摘回来生吃,剥出莲子,去掉嫩莲子中间嫩绿的莲心,放进嘴里,嫩嫩的莲肉,用舌头一抿,莲米就化了,一股甜丝丝的清香让人生津。
剥出的老莲子往往是煮着吃,如煮菱果似的。煮熟的莲子壳皮变软,咬开莲子上部的皮,然后剥出莲子,去掉莲子心,莲子米含淀粉丰富,用我们家乡话说,就是入口“粉爆哒”,剥一颗、吃一颗,供不上嘴。
白木耳莲子米汤是家乡逢年过节,请客待友的一道压席汤菜,做法简单,入口爽滑,既味道香甜,又爽口解酒,让人神清气爽。
立秋过后,鲜藕成为人们必备菜之一。藕一年一挖,越挖越发。冬季里池塘水涸,是挖藕的好时节。挖藕,靠的是力气,凭的是技巧。家乡沔城的藕以洁美、质细、脆甜、入口无渣而久负盛名。
家乡早有种莲的历史,近年来,莲种变湘莲为鄂莲,产量高了,莲子多了,也形成了深加工规模产业。
家乡的莲蓬,绿色的梦。无论我身在何处,家乡的那一缕莲风荷韵,永远都摇曳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都温暖着我漂泊的心灵!

仙桃的菱角
野菱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根丝状细裂,叶漂浮水面集生于茎端,叶柄具纺锤形气囊,以利漂浮。茎为紫红色,开鲜艳的黄色小花。野菱垂生于密叶下水中,必须把全株拿起来倒翻,才可以看得见。野菱角,有四个刺角,易扎人,我们把它装衣兜里就不敢跑,也不好剥。
到处都是沟沟汊汊的仙桃,有水的地方就养有菱角。站在池塘边,远看一片绿,水面上漂浮着菱角。碧绿色的叶子挨挨挤挤,覆严在水面。这种菱角叫家菱角,长有像牛头的二只角,家菱角果实含淀粉高,一般蒸煮后食用,也很容易咬开和掰开迁钢吧。
街上卖菱角的老人多半会在小摊前摆一个小木礅,一把奇怪的砍刀,砍去其角,剥去其壳,专卖菱角米。老菱角粉爆,嫩菱角味甜。
仙桃的湖里长满菱角松柏参天,也长着莲藕。当盛夏过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立秋后正是采摘菱角、莲蓬的大好时节。小时候,约上三五个同伴,用荷叶做顶帽子,戴在头上,来到湖里采菱角、捡莲子,把菱角叶担回家养猪。菱角刺扎满小脚,害得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挑拨扎进脚里的菱角刺,用口为我吮吸流血的伤口。
湖里到处都有船,孩子们都会撑船和划船,除用木船采摘菱角外,也有划着一种像大脚盆似的“杀猪盆”(腰盆)去摘菱角。坐在盆里,手里的划板忽东忽西,向前划行,巩天阔停下时,牵起菱角藤把菱角一个个摘下来。遇到老莲蓬也采摘,摘莲蓬也是有技术的,要手指掐住枯莲梗,轻轻一折就下来了,蛮拉是很容易被荷叶梗刺划伤手,或是将莲蓬梗拔起。
把采摘的菱角洗净,将菱角倒入放有水的锅里,翻动均匀,煮透不煮烂,把熟透的菱角捞起沥干,热腾腾喷香的菱角,就可以掰开吃食菱角米了。老菱角粉足又甜,吃起来有口味又饱肚子。
一家人一边剥菱角,一边话家常,其乐无穷。菱角也可生吃,口感就像藕,脆生生的,嫩甜爽口。剥出菱角米去烧菜,比如菱角炒肉、菱角炖汤等,都非常可口、其味道也不一样。大集体时期,有的生产队把菱角、莲藕,鱼肉分给各户,让社员们过个热热闹闹的中秋节。
我曾听老人讲过,菱角一旦长大成熟,慢慢变老的时候,就会自己离开菱角藤子(当地俗称芴子),靠自身的重量沉到泥里,并用它身上的刺角把自己固定在水底。到了来年,又会生根发芽,池塘里又是翡翠一片了。“采菱女儿新样装,瓜皮船小水中央。”古老的诗句,对采菱船做了如此生动的比喻。采菱姑娘划船采菱,唱着民谣,成为古代诗人笔下醉人的景致。回想起小时候采菱的情景:碧波秋水,满眼泛绿,湖池摇船,清香袭人,夕阳西下,采菱归去,菱歌婉转,和着夜雾……多么动人的一幅幅采菱图啊!

鸡头苞梗子
下班回家,市场的好友送给我二包食品,拿在手里仔细看了看品名,真空包装袋上写着“鸡头”的字样,而袋内装着的又不是农家饲养的草鸡的鸡头,是有如莲子米一般大小的果实。我细想了好一会,才知道好友送给的是二包“鸡头果”。
在我的老家湖泊河汊池塘里,水生植物除了莲藕红菱,也生长有像藕带(藕梢子、藕肠子)一样普遍的鸡头菜。幼时,也曾和小伙伴们到湖边去采鸡头苞梗子(学名芡实),其实,鸡头菜(芡实梗)是水乡人们餐桌上时令特色菜品之一。
鸡头果,也叫鸡头米,鸡头苞等胡苏平,老家人常叫的“鸡头苞梗子”,其中包括二个概念:一种是可当作休闲食品吃的鸡头果,一种是做菜吃的鸡头梗子。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鸡头米是我们经常采摘的零食。
鸡头苞、鸡头苞梗子,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鸡头莲”。鸡头莲,也具有莲藕的生长特征,也是一年生水生草本,但多以野生为主,很少种植,靠种子散落在水里,来年春天发芽生长。鸡头莲的簪一般在谷雨前后露出水面,圆圆的叶子有如睡莲漂浮在水面,它的叶、梗、苞上面满是尖尖的刺。到了夏天,鸡头莲开出紫色的花,与莲花大同小异。因为花在苞顶,极似鸡冠,整个鸡头果看像一个鸡头,由此得名。秋天,鸡头苞像石榴一样,里面长满籽粒,暗红色的内皮,外面包裹着一层绒毛,一颗颗紧偎在一起。
藕带和鸡头苞梗子吃的都是嫩茎,其外形、口感有相同与不同的地方,鸡头苞梗子比藕带略粗,茎都是中间有孔,掰断了也会拉丝。但藕带是灰白色的,而剥过皮的鸡头苞梗子是偏红色的,摸起来触感比藕带软和,炒熟后口感没有藕带生脆,像芋头梗子面绵绵的。
抽藕肠子、割鸡头苞梗子,那时都是用来作为蔬菜炒着吃,湖里到处都是这些水鲜菜,是傍水而生的人们荒年没有饭吃,填肚子的野菜品种,没有谁去说它是什么的美味佳肴。
记得小时候,夏天去湖里割鸡头苞梗子,一是可把叶子用来喂猪,二是把鸡头苞梗子剥皮后作为一道菜。镰刀上绑有竹篙,靠根割断它下面的梗子,当鸡头苞梗子被割断,它就会自动浮到水面,然后用镰刀勾上岸,在湖堤埂子上剥皮后带回家。将鸡头梗洗净切片爆炒,加些青椒,虽说油放得极少,也觉得下饭。真可谓“油盐吃百草”。
中秋节前后为采摘鸡头果最佳时节,鸡头果拳头般大小,外壳有刺,种子的仁可以吃,可以制成淀粉,用于酿酒材料,也是一门中药。用砍菱果一样的刀具,剥开带刺的外壳,就会露出了里面白色的果囊和一粒粒淡黄的小圆果来。将一粒粒的鸡头果倒入锅中,浸水煮十几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剥开小果子的外壳,吃里面白白的果肉,像糯米一般粘,且有嚼头,有一种特殊的甘香。物资匮乏的年代,孩子们能够吃到这样的零食,感觉是种享受。
当年不起眼,也不被人们看重的鸡头苞梗子,如今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苦涩的鸡头果,也成为一种难得的食品了。
多年未见的鸡头果不至于入口惊艳,但至少也让人回味良久宋宇彬。在家中慢慢地剥食着好友送给的鸡头果,眼前浮现起儿时那无忧的时光,勾起我对家乡无尽地思念。家乡河流、池塘、湖泊居多,水域宽广,水底污泥松软,盛产菱角、莲藕、荸荠、茭白、慈果、水芹菜、水芋头等水生蔬菜,其中,沔城莲藕最负盛名,仙桃的藕带在外地市场也十分畅销。
离别故乡人,在异乡牵挂着生我养我那片充满野趣的水域,从此以后,我的梦中又会出现新的开着紫莲花、结着鸡头果,浮满水面的鸡头莲。

刨花生
“土里生,土里长,一长长出个麻和尚”。孩提时猜花生的谜语,至今它还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
花生,属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根部多根瘤。茎匍匐或直立,羽状复叶,小叶四片,叶子互生,昼开夜合,有长柄,小叶倒卵型或者卵型,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黄色,受粉后因其花落、子房下的花柄迅速延伸、入地下土中而结出果实。
我的家乡江汉平原的汉水流域,大多是沙质土壤,适宜花生的生长,当地的农民都有种植花生的习惯。上世纪,刚分田到户的那几年,花生在我的家乡是家家户户都要种植的,花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作为零食,也可以用来榨出花生油。在我的家乡,花生可是一大经济作物,农民种植花生也可以用来增收。如农闲时农民上街去零卖熟花生,也有的农民凭关系把生花生卖给企业单位,年底作为福利分给职工。
说起花生,不由得让人想起现代作家许地山写的散文《落花生》来,感到回味无穷。花生其貌不扬,裸露在地面上只有那湛绿的叶子,连那金黄色的小花怒放的时候,也深深地羞涩的埋藏在叶腋里,默默地开放着。根须汲取土壤中的营养,制造养分,孕育自己的果实。正如许地山在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花生只把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才容人挖出来。”这篇文章告诉青年人,要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乐于奉献、艰苦朴素的作风,具有花生的品格,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忆起大集体时生产队刨花生,以女劳动力居多。她们将锄头的竹把去掉,提着竹篮,来到花生地里一字排开蹲下。先将花生芴子扯起,摘下花生根须上一砣砣花生,然后在把长有根的泥土周围用锄头去深刨,一颗不漏地把刨出的花生攒在手里,放进篮子里。
干刨花生的农活,这些妇女们也少不了吃些刨出的生花生。花生所含脂肪多,生吃时汁多,两嘴角留有白色的花生汁。
晒干的花生芴子是喂养耕牛上等的过冬草料。
花生从地里刨出,要搁架晒干后才能收藏。小的时候,生产队的禾场里晒的花生,就算是禾场里没有人看管,也没有几个孩子去偷食,因为那是属于公家的。要吃就拿着锄头,到生产队刨过花生的地里去捡花生。
捡花生,也就是再去刨地里社员们没有刨干净,那些少量漏网的花生。
“过了七月半,放牛娃在田沟里站”;“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变冷,庄稼叶也变得枯黄。孩子们把牛赶进没扯棉梗的棉花地里,让牛去吃棉株上那些新长出的休眠芽,然后三五成群的去捡花生。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捡到花生时,荒郊野外烧起野火来炸花生吃;也用花生赌输赢,输了的回家只剩下一个空袋子。
一场秋雨过后,种有冬麦的花生地里还会生出些花生嫩芽来,扯回家像豆芽菜一样去炒着吃,味道浓郁。
花生在我的家乡是人人喜吃的佳肴,请客时,一碗炒花生米是不可少的,有甜味的,也有咸味,餐桌上,主客把酒小酌,其乐融融,好不惬意!
花生除炒着吃外还可以煮着吃,把刚从地里刨出的花生洗净、放点盐,用铁锅煮熟,这样才好吃。
用河沙炸花生,铁锅里放着烧烫的河沙,把花生倒进去,锅铲抄动,用文火去温,这样炒出的花生不会炸糊,吃时也好剥壳。家乡所种植的花生多是小籽花生,吃起来香脆,回味悠长。
家乡的习俗,新婚喜事,把红枣、花生混合在一起赵逸岚,放在床上的枕头里、被窝里,取其字里谐音,寓意:“早生贵子”。
秋风起,花生落山兔大暴走。白露末秋分初的时节,又到了家乡刨花生的时候了。过去生产队那秋收忙碌的场景终成记忆,令我难忘!

焯 藕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水乡,岸上盛产粮棉油,瓜果菜;水里生长鱼藕莲,蟹虾鳝。
仙桃湖汊河塘到处有野生或栽种的藕,肥沃的淤泥中挖出的藕,香甜清脆,粗壮肥大,是湖乡人餐桌上一道经济实惠的美食。
鲜藕,有头有尾也有节,中间有一些管状小孔,折断后有丝相连。可生食也可做菜。在仙桃,藕的吃法多样,有煨藕汤,炸藕夹,炸藕丸、炒藕片(丝)、卤藕、鲊藕、蒸藕、焯藕等等。
煨藕汤首选的是猪龙骨(脊骨)、排骨、和杂骨,用瓦罐慢煨,香气扑鼻。排骨酥烂,莲藕粉糯,汤味浓郁。
炸藕夹,先把藕切片,拌上面粉糊浆,用两块藕片去夹上肉馅等,然后放入油锅去炸,炸熟的藕夹金黄,吃起来味道鲜美。
炸藕丸,将洗净刮皮的鲜藕切碎剁成藕泥,放入盆里,加入面粉和作料后,用筷子去搅拌均匀。把藕泥放入手中,从拇指和食指间挤出一个个小圆球,用勺子挖出放入油锅里,待藕丸子浮起捞出,即可食用。
炒藕片(丝),片和丝只是切法的不同,炒的过程一样。先用油咣锅,油热后放少量的水,水热后,放入藕片(丝),使劲地刾(谐音念刺)出藕浆来,然后放盐、生姜和醋等,香料以韭菜为佳。七分熟起锅,这样吃起来才脆甜。
卤藕是湖乡人过年过节常见的一道卤菜,主妇们把卤菜也叫开卤锅。开卤锅有卤牛肉、卤猪头皮、卤猪蹄、卤五花肉、卤鸡、卤豆腐、卤千张、卤海带、卤藕之类,也卤野味,如野鸡、野兔、斑鸠等。开卤锅前,先要调出一锅卤水来,原料有花椒、八角、茴香、陈皮、酱油、香醋、食盐等。
卤菜是个慢工细活,得慢慢地用小火去煮,汤锅中卤水微微泛起水骨朵,一煮就是几个时辰。火候到了,锅里的卤菜也煮熟了。过年家家户户开卤锅,隔老远就能闻到卤水的奇香,热气腾腾中,你能感觉到了湖乡人的生活气息。
将煮熟的鸡鸭鱼肉用铁钩捞起,接着是用剩下带油的卤水去卤豆腐千张、海带和藕这些。豆腐只需切成薄块,千张叠起用线系住两头,海带卷成小筒,这卤藕嘛,就是一截截的,放进锅里去煮,用筷子去插卤藕,可插进为熟。
卤菜可以长久存放永恒魔力,如放置在冰箱里,客来人往食用方便。但过一段时间要回卤,即用原来留下的卤水,放在锅里去煮一下。
吃卤藕在下锅烩炒时先切成片,加少量的水煮炒热后,放入蒜苗起锅即可食用。卤藕咸味,带有卤水的油腻,入口荤素兼具。
鲊藕是腌菜中鲊辣子系列最好吃的一种,多用的是藕的尾部(后把)去切成丁,交辣椒、食盐,拌米粉去腌制,吃时在油锅里去炕熟,是过早的下饭菜。
蒸藕,当地叫藕蒸菜。选择鲜藕的中节和后把洗净刮皮,刮皮用刨子去刮的话,比较浪费,用一只筷子的上端的菱面即可。把刮好的藕,特别是藕孔里的泥巴冲净后,放在砧板上用刀拍破切成丁,加作料拌米粉上甑去蒸熟。
甑里的米饭上汽后,将拌好的藕丁均匀地放在米饭的上面,也是等藕上汽藕后再放肉鱼盖上去蒸。吃藕蒸菜要先从甑里用锅铲刮出来后,再去勾芡在锅里去烩一下,加些调料,撒些葱花。藕蒸菜里有蒸肉鱼时渗出来的油脂,吃起来绵软粉糯。
藕蒸菜清新爽口,是下酒的好菜,故叫“酒椆(做、谐音)子”。湖乡人讲规矩,团年饭不蒸藕蒸菜,原因是藕有孔,谓之“穿心”,以拒财漏,多蒸青菜,求清泰平安。
写文章要有个重点主次,不能造成一篇文章书写多个主题,。下面重点来说说焯藕。
请允许我在这里简单地插说一下呛萝卜,呛萝卜用的是红萝卜,又以体小的为主。把萝卜切成丁,倒入开水锅里烫一下捞起,再去放盐,酱油醋等,最好是淋几点麻油。呛萝卜是下稀饭的好菜。
焯藕,焯的字面意,即把蔬菜放到沸水中,煮至半熟就捞出来,以备进一步烹调或调味,是烹调中特别是凉拌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焯藕与呛萝卜的制作大体相似,焯藕前也是将藕切丁,然后倒入热水锅中略微地煮一下捞起,趁热去拌食盐、辣椒、生姜、酱油,香醋,大蒜、香油等。
焯藕制作简单,色泽淡雅,吃来沙沙作响。小时候,下湖踩回几截藕,就去做一碗焯藕,只是淋一些醋也好吃。那时,想吃糖醋焯藕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物质匮乏的年代,因为买砂糖要计划。
要使焯藕不变色河曲天气预报,保持藕的洁白,焯水的时间不宜长,捞起时及时用热水去冲洗一下藕丁上附着的淀粉。
学些烹饪,必有好处。譬如这简单的焯藕。

武昌鱼
武昌鱼,俗称鳊鱼。
家乡江河湖泊众多,淡水鱼资源丰富,鳊鱼就是其中的一种。
人们习惯把鳊鱼称之为武昌鱼,又说鄂州是武昌鱼的故乡,正宗的武昌鱼产于鄂州的梁子湖,为什么不叫其鄂州鱼或梁子湖鱼呢?
其实,原来鄂州便是武昌。据史记载,三国时吴王孙权在鄂县(秦置)建都,改称武昌。后因变迁,武昌西移武汉,原来的吴都武昌依次改名江夏、寿昌、鄂城、鄂州,现在的武昌,则为武汉市的一个区。这就是武昌鱼生活在鄂州梁子湖,却一直被称之为武昌鱼的原由。
在武汉,人们则以为武昌东湖生长的鳊鱼,其味才是本正,计较一点地说,那实属是在争夺饮食文化非遗。说来也冤屈,生活在武昌,武昌鱼却不是自己的品牌,叫谁也发不来。
今日的武昌鱼,现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养殖,且都认为鳊鱼就是武昌鱼,其实不然,武昌鱼应该归“团头鲂”所专有,团头鲂,其体形侧扁而高,呈菱形,鱼身为银灰色,有条纹。而我们通常所吃的鳊鱼略呈菱形,灰色,无条纹。
武昌鱼声名显赫,无疑是毛泽东1956年所作的那首《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据说,爱吃辣椒红烧肉的毛爷爷也爱吃武昌鱼。
吃武昌鱼,最妙是清蒸,再就是红烧。而在我的家乡沙湖沔阳州,人们吃鳊鱼,地道的是以红烧为主。
红烧鳊鱼这道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在日常生活中,能将红烧鳊鱼都烧得不糊不焦,不生不破,色泽红亮,味浓鲜嫩,恐怕不易做到。只可惜,我不是美食家,也不是厨师,其中的制作秘诀也就不知道了。
鳊鱼肉嫩鲜美,是过年过节人们常备菜肴之一。鳊鱼的表皮有一层黏液,摸在手里非常的滑,迟鱼时将鱼肚朝下,手扣住鱼鳃,刀口斜入,既不会切断鱼刺,也不会划破鱼胆。
家乡团年饭上的一碗煎鱼,也叫烧全鱼,其材料多半选用的是一条鳊鱼。烧全鱼象征十全十美,团团圆圆。
小时候的我,特别地喜欢钓鱼,回想起来,这钓鳊鱼,跟钓草鱼差不多。鳊鱼食性杂,诱饵用嫩草心或蚱蜢都行。鳊鱼是一种中层鱼,一般是钓半水。

红菜薹
红菜薹属十字花科植物,冬季生,跟油菜、小白菜、大白菜和萝卜这些十字花科植物同期生长闲坐仙园。湖北红菜薹产于武昌红山区,俗称洪山菜薹。实际上,洪山产红菜薹最好的地方,应该是在武昌关山的南湖一带。
在家乡,人们喜欢吃腊肉炒红菜薹。我来北京生活以后,才发现北方人不吃腊肉。所以,腊肉炒红菜薹,北方人并不喜欢,北方是大白菜、洋葱和土豆的天堂。
腊肉炒红菜薹,大体上不要放过多的腊肉,只需切上薄薄的几片就可以了。先在热锅里炼油,直至炼到炼不出油时为止,锅里的腊肉也就成了干枯的油渣。这时,往锅里倒进先理好的红菜薹,加调料爆炒片刻,即可起锅食用。
吃红菜薹,应该是在腊月和春上。利沙在老家时,我喜欢吃腊肉炒红菜薹,腊肉炒红菜薹,图的是有腊肉味的猪油炒红菜薹。
其实,红菜薹应该叫紫菜薹,因红菜薹的叶脉和茎杆的外表,都呈紫色。所谓“红得发紫”,说的是“紫”和“红”二色相似。由于“紫菜薹”这三个字笔划较多,写起来特麻烦。后来人们为了图简便,将“紫菜薹”简写为“红菜苔”。苔,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如水里的青苔。所以写成“苔”是个错别字,其正确写法应该为“红菜薹”。
在乡随俗,在北京生活这些年,每年的冬至后我家都不腌腊肉了。从超市里买回来的红菜薹,都是用大豆油去清炒。清炒的红菜薹,具有红菜薹本身的清、嫩、脆的特色。没有了腊肉炒红菜薹吃,这清炒红菜薹,我也慢慢地吃习惯了。


很久以前,沙湖是一个很大的无名湖,后来湖面逐渐缩小,淤积起了一片很大的沙滩,沙滩上有些沙粒呈玉石色,因此人们就把这个湖取名叫“玉沙湖”,后改称“沙湖”。

玉沙县名,宋代始置,地域涵盖今湖北省仙桃市、监利县、洪湖市大部分地区。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分复州汉水以南沔阳南境设白沙徴科院。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徴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宝元二年(1039年),降沔阳县为镇,属玉沙县。熙宁六年(1073年),废复州,降玉沙县为镇,属江陵府监利县。元右元年(1086年),置复州和玉沙县,沔阳镇仍属玉沙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州为复州路,以玉沙为附郭县。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景陵(今天门市)、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沔阳城(今仙桃市沔城回族镇)。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并玉沙县地入州,直属湖广政司,领景陵县。



作者思乡远梦,原名张才富,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投稿人。曾任教师,企业负责人等职,现任某公司图书编辑。苦恋文学,自叹不如,但留下了一个终生难舍的梦!多年来,在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此个人微信平台发文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链接、引用,或以任何形式改动,须先获得授权。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