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天眼猫【给力】厉害了·word汉中|汉中奋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汉中发布

发布时间: 2020-03-13 浏览: 258

【给力】厉害了·word汉中|汉中奋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汉中发布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向比建设经济强市更全面更高质量的目标迈进,就是要奋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信息物流、交通枢纽、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对外开放“六个中心”,提高汉中在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摘自王建军在市委五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跨越千年蜀道,穿行秦岭巴山,2017年12月6日,首列西成客专呼啸而来,拉开了汉中高铁时代的大幕。
才饮汉中茶,又看长安花。
天堑绝壑变通途,千里蜀道一日还。
至此,汉中已形成三条高速公路合围、三条铁路交汇,一个机场直达多个经济圈的立体交通网络。这个昔日饱受交通瓶颈制约之苦的小盆地,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通枢纽城市,驶上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高速通道。
这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提速和空间意义上的破局赑屃怎么读,更意味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而这个新时代的蓝图,正是2017年2月召开的市委五届二次全会为汉中擘画的:着眼实现“六个真美汉中”、追赶超越各项目标任务的有机统一凌娅,将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更高水平建设“三市”,升华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
在追赶超越、建设“三市”的战略框架下,绿色循环、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仙之雇佣军,“改革创新、扩量提质、转型升级”的战略主线,“一个加强、六个超越、八个追赶”的战略任务,“六个真美汉中”的战略布局,构筑起了新“三市”建设的“四梁八柱”。
新的“三市”建设是历届市委执政理念思路的继承发展和系统提升,是新一届市委立足汉中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谋划的目标愿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五新”战略,奋力追赶超越、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的生动实践,是引领全市人民加快富民强市、决胜全面小康的动力源泉。它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契合了天汉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标示着一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
从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城市”到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发展的视野渐行渐广阔铁板甲鱼,前进的步履愈走愈铿锵。
汉中站在曾经阻隔了脚步和遮掩了目光的秦巴之巅,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势在必行 底气十足
最能体现“三市”建设综合实力的,是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互作用、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城市,在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方面均有较强的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聚集、扩散、服务和创新作用。
新“三市建设”把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提升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这绝不是字面上的简单变化,而是发展阶段、发展层次的全面跃升。
市委书记王建军多次指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就是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全面融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全方位增强城市承载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努力把汉中建成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区域特色产业、信息物流、交通枢纽、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对外开放“六个中心”,推动汉中全方位追赶、整体性超越。
观大势方能谋全局。
汉中处于西安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圈的中间,属于典型的省际边缘区城市。同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广元、巴中、达州、安康、陇南、天水等六个城市乐乐地带论坛,也都在暗暗比拼,在其城市发展战略中均提出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而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不优、城乡一体化进展慢、县域发展不平衡、脱贫攻坚任务重等问题相互交织,依然困扰着前进中的汉中。
如何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科学定位,如何与周边同等城市取得比较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何防止被“空心化”“边缘化”,这些问题都成为汉中新一轮发展思考的重中之重。
奋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是汉中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市情、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突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也是抢占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经济制高点,变边缘化劣势为中心性崛起优势的必然要求。
审视自身基础,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有强劲的动能,也有足够的信心环岛大陆通。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夯基蓄势,岩崎峰子汉中综合竞争实力稳步提升,生态和文化潜能进一步释放,交通瓶颈不断打破,承接东西、贯通南北、进入华中的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兴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一环两城三园四极”等“三大类项目战略支撑体系”稳步构建,洋县现代材料产业园、镇巴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快推进,民用飞机产业、石墨烯开发、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前景广阔,经济多业驱动、多点支撑的特征更加明显;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发展机制持续优化。“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良好开局。汉中展现出厚积薄发、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持续走在追赶超越上升通道。
随着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天黑黑简谱,汉中步入了以高铁时代为重要标志、以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度发展相统一为根本要求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是全面提速、总量扩张的追赶超越期,是全面提质、循环发展的转型升级期,是全面开放、突破瓶颈的潜能释放期,是全面小康、城乡一体的民生普惠期,也是机遇叠加、政策利好的黄金发展期。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在国家层面为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明确了定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汉中交汇叠加;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实施;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中,苏陕两省确定南通与汉中结对开展协作;省委、省政府提出“兴陕南”区域战略,加快陕南绿色循环发展……
这些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意见,是装满“真金白银”的宝库,为我市振兴汉中经济、挺起陕南龙头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汉中这一内陆欠发达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拓展与中亚、欧洲和京津、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区等国际国内合作,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机遇在手,岂容错过?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汉中势在必行、底气十足!
这是在百舸争渡、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市委、市政府敏锐洞察时局、系统谋划未来的时代之音。
扬长补短 以“特”制胜
再宏伟的蓝图,都需要以实干、创新和担当去诠释;再美好的愿景,都需要用拼搏、实力和业绩来证明。
继2016年成为我市第一个跨过百亿元产值的产业园区后,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呈加速崛起之势,成功跻身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1月至9月完成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35%;招商引资到位14.5亿元。
继2016年创造了日均投资1亿元的“兴汉速度”后,兴汉新区2017年继续保持良好的投资势头,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核心区有望明年正式对外开放,未来将成为世界汉语大会、世界汉学大会和世界汉文化大会的永久会址......
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追赶超越的动力源泉阿兹漫画大王,也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
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汉中要想脱颖而出、赢得发展先机,积蓄迈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能量,就必须通过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构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高地,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中心,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从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来看,我市已形成了以现代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药、旅游文化、高科技、天然气“六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型“六大产业”。
近年来,“六大产业”健康有序推进,汉江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航空智慧新城、洋县现代材料园和清洁能源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建设中的褒河物流园区是全省规划的七大物流园区之一。“两汉三国文化”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国家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新材料、生物制药、民用航空等产业发展,也为汉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但不可否认,经济总量偏小,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等短板,成为束缚汉中破茧化蝶的层层壁垒。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
要实现错位发展、领跑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就必须在突出汉中特色上下功夫。市委在千头万绪中理清了思路,在统筹推进中抓住了关键——扬长与补短并重:扬资源优势之长,补产业发展之短;扬产业基础、生态资源、军工产业、两汉三国文化、生态农业之长,补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军民融合、文化产业、有机产业发展之短,构建绿色循环产业、军民融合、文化产业和有机产业发展高地。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2017年,我市着力构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兴汉新区、洋县现代材料产业园等“7+N”产业园区体系,21个省级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980亿元、增长13%以上。
2017年12月8日,总投资9500多万元的汉中钢企首个产业链延伸项目——汉中禹龙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预应力钢绞线项目在勉县开工,预计投产达效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8亿元,对汉中打造钢材制品高端化、深加工的产业集群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绿茶类唯一金奖的“汉中仙毫”三顾草庐缩写, 2017年随“一带一路品牌万里行”再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汉茶魅力;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17强,成为陕茶中最亮丽的名片……
这些,只是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紧扣六大主导产业提质扩能、围绕科技创新链条兴业释能、立足生态优势挖潜蓄能、紧贴市场需求增效补能的缩影之一。
去年以来,我市有序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和“十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做大存量、做优增量”并举,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坚持“军转民”、“民参军”双向推动,重点扶持航空智慧新城陕飞公司和零组件公司快速扩能,打造中国最大零组件生产基地;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金汉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扩能改造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支持中烟汉中公司扩产促销调结构,做大做强自有公主品牌,成功实现“公主牌”香烟复产上市。加快推进天坑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开展汉中机场扩建、汉江流域用水环境整治、汉巴渝北上通道、民用货机研制、天然气勘探开发、石墨资源开发、汉江流域用水环境整治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汉中机场扩建获得中省主管部门及军方同意,“春生一井”钻探数据正进行攻关。组建了汉中绿色循环暨产业经济研究院,完成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两个产业链招标,绿色循环发展步伐加快。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00亿元、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45.6亿元、同口径增长9.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0亿元、增长20%以上,规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298亿元、增长13.4%。
全市发展持续走在追赶超越上升通道,为汉中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体交通 塑造未来
经济面貌的日新月异,离不开交通环境的不断发展。
汉中身处汉江、成渝、关天三大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交通条件。
从与毗邻地区几个城市两两距离来看,汉中距离其他五个城市的最远距离最小,从距离其他五个城市的平均距离来看,汉中排名第二。从地理中心角度,汉中当之无愧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中心城市,是陕南乃至本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打破空间孤立的利益结构,是解决未来都市圈发展最重要的课题。推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在于改革当前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打破行政区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制度,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
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汉中公路交通实现跨越发展,西成高铁及多条高速公路建成投运,汉中机场航线通达多个经济圈,基本形成“四环红太阳”的立体交通网,使汉中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交通的便利自然也带动了信息物流的发展。在国家九大物流区域中,汉中位于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通道,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部物流通道,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通道交汇处我的风流岁月。汉中是东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交汇处。
有了路,就有了希望。
目前,汉中已基本具备水陆空立体交通网。为了扬长补短,提高层次和质量,有效避免“全而不强”,推进汉中全域道路互联互通、打通对外大通道、构筑区域大网络就尤其重要。为此,我市建立跨部门、跨县区的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完善“四环红太阳”的道路交通体系;打通环秦巴深山交通环线,努力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都“两小时经济圈”发展机遇天眼猫,以公路微网络为基础,打通秦巴深山交通环线,同时加强交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延伸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和产业配套承接;打通沿江旅游综合交通环线。以大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打通沿汉江干流堤顶路,形成由轻轨环线、旅游巴士环线、自驾车旅游环线、自行车旅游环线和徒步旅游环线构成的观光旅游综合交通环线;实现贫困村道路村村通、组组通,打通贫困村产业道路,促进贫困村脱贫;实施“4411”枢纽门户工程,即强化四大通道、建设四条铁路、发展一个空港、提升一条航道。以“三高三铁”为骨架,建设秦岭、巴山、陕甘川腹地旅游环线为重点,坚持水、陆、空“三线并举”,实现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四向突破”,推进汉江航道、城固机场二期扩建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完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把汉中建成畅达区域、通向全国、连接世界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道路的畅通,带来的是开放与发展,同样也带来了竞争。
根据市发改委提供的与陕甘川毗邻地区城市关于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货运总量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邮政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收入6项数据指标比较,汉中基于交通优势打造区域信息物流中心城市仍需付出较大努力。
人一己百,奋起直追。为了借交通之势发展信息物流,我市决心建立物流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高位推动褒河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区域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建设大型物流企业区域分拨中心、构建区域物流大通道、建立统一开放的物流大市场,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深入落实“互联网+” 汉中行动计划,加快智慧汉中建设,完善物流体系,积极引进京东、唯品会、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和德邦等大型物流企业在汉中设立区域分拨中心,依托高速公路,打通经济圈及物流通道,加强与陕甘川省际边缘区交通、运输、物流等企业的业务对接与合作可颂坊官网,从而实现物流高效化、多元化、便利化。
成绩只有在努力拼搏后才能得来。目前,汉中境内有阳安线、宝成线、西成客专三条铁路。刚刚开通运营的西成高铁,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与大西高铁共同形成华北至西南地区的新通道,将增加汉中的区位优势。为适应经济发展,根据中省规划,汉中已着手谋划榆渝铁路、兰天汉铁路和阳平关至兰渝三条铁路联络线;至2016年底岑苑之,我市有国道G108、G316、G210,省道4条。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居全省第3位。西汉、十天和宝汉三条高速79公里合围中心城区327平方公里面积,汉中成为省内首个拥有绕城高速的地级市;汉中城固机场不断拓展“四向融入”新航线,目前已开通8条航线,连通三大经济区11个重点城市,2017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万人次。
随着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交通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不同的区域城市就是一个个细胞,是最基本的组成单元。近年来,汉中积极推进“四向融入”,向西顺着十天高速,融入到丝路经济带。向东顺陇海铁路和汉江,融入到海上丝路。向南借助长江经济带中规划的汉巴渝快速铁路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支点城市。向北随着汉水进京,实现汉货进京的同时,带来源源不断的北部客源。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3.26亿元,是2011年的1.1倍,年均增长4.8%;完成公路运输客运量2303万人、客运周转量23.29亿人公里;货运量3835万吨、货运周转量61.15亿吨公里。
四通八达的汉中正敞开胸怀迎八方来客、融四向城市。
文化打底 科教创新
汉中,作为一个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不仅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积淀也十分深厚,这是毗邻地区几个城市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
这里是汉水的发源地、汉王朝发祥地,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汉朝、汉族、汉语、汉文化皆因汉中而得名,迄今发现有反映早期人类活动的龙岗文化,两汉三国文化遗迹众多,主要有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武侯墓、武侯祠、张良庙等以及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墓、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墓以及书法珍品石门十三品等113处文物景点。
2017年10月10日,“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被成功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继郑国渠后,陕西第二个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它的申遗成功使汉中新增了一张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金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汉中先后出台了《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汉中市西汉三遗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并公布了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需要传承和保护,更需要创新和发展,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了突出创新,解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的状况,2009年,经国务院研究,首次提出了统筹科技资源概念。随后,汉中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定》《汉中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并决定建设汉中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2012年以来,汉中累计得科技成果173项,专利申请量4989件,专利授权3282件,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居全省第4位。设立了汉中循环经济研究院,引进和招聘377名高层次人才,培育37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5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大运飞机、数控机床、应变式传感器等在国内或国际处于领先水平。
科教创新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引领作用。汉中的城市创新作用得分排名第1位,且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这与汉中拥有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陕飞集团、汉江制药、汉川机床等区域龙头企业有着直接关系,依托陕西理工大学的科研基础和科研力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正在展现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力。
千年大计,教育先行。如果说,文化遗产代表着汉中的昨天和今天,那么教育事业就代表着汉中的未来。至2016年,汉中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3所,普通中学211所,普通小学学校489所。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升,高考上线率实现“五连升”,陕西理工学院升大成功,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挂牌运行。
此外,就城市科教文化发展基础与陕甘川毗邻地区城市相比较而言,汉中教育支出为453668万元,位居第二;汉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37561人,位居第一;汉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1100人,位居第五;汉中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为0.62人,位居第一;汉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70亿元,位居第一;汉中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为2.52个,位居第一;汉中科研经费投入量为12.46亿元,位居第一。从以上数据来看,与其他城市相比范春玲,汉中具有明显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地位。
若无远虑,必有近忧。尽管汉中区域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向好,但周边地区竞争对手皆跃跃欲试,虎视眈眈,保持中心区域地位仍需付出许多努力。
为避免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度较低、人才资金不足、学校影响力不足、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势必要加强陕西理工大学的学术底蕴,继续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高层次科研成果,平衡陕西理工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与汉中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间的需求。例如,汉中的优势在于生态,基础在于农业,因此陕西理工大学应考虑设立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加强关于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的研究,只有这样子熊故事,才能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有效衔接,以获得长远发展。
悠悠天汉,一个极具文明历史的古都、创新科教的新城正拔地而起。
开放包容 释放活力

2100多年前北川政务网,张骞从汉中走向长安,从长安走向世界,从汉水之滨走向茫茫大漠,开辟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
这是汉中最值得骄傲、最需要铭记、最应该传承的历史:小盆地展示了开拓进取的大胸襟,小流域流淌出敢为人先的大气魄。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发展洪朝丰,都离不开开放与包容。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 保持与外界经济文化的吐纳,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
不管是回溯历史,还是放眼当下, 汉中人从来不缺乏走出去的梦想和期冀,也从来不缺乏走出去的行动和勇气。
新形势下,汉中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层次。
汉中南依长江经济带,与华中、西南地区联系紧密,汉巴渝快速铁路已被列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具备同时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源点城市的优势条件。而我省进入自贸区时代、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也为汉中开发开放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
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加快实施,更为汉中开放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省政府与中航集团联手打造汉中航空智慧新城,金汉汽车制造总装生产线加快建设南斗水鸟拳,镇巴区块油气资源下钻勘探,桑溪工业园的全面建设,将在汉中带动形成前景广阔的新的产业集群,为扩大招商引资、对外开放蓄积新的潜力。
随着西成客专、宝汉高速、十天高速的全线贯通,阳安铁路扩能改造、汉巴渝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汉中立体交通网络将持续优化。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日益完善的现代快捷交通体系,为汉中建设向西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向北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的源点城市,从而构建“东西南北”全方位开放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东风,市委、市政府敏锐把握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响亮提出要打造丝路源点城市:扬丝路源点城市之长,补外向型经济发展之短,充分发挥张骞外贸文化影响力,不断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构建“四向融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努力将汉中打造成区域对外开放中心城市、窗口城市,实现由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由对外开放的边缘城市迈向前沿城市的华丽转身。
纵观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六城市,均为内陆中小城市,对外贸易规模整体水平、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力普遍较低。
受历史和地理环境制约,汉中也有着同样的“痛点”:经济外向度偏低狄光远,招商引资质量不高,开放开发载体薄弱,缺乏进出口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土地、环境、资金等经济发展的要素制约凸显,出口商品结构不佳、附加值较低,缺乏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这些难题,亟待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源点城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有效破解。
谁开放得早、开放得快,谁就发展得好、发展得快。
针对阻塞开放的“痛点”、需要打通的“奇经八脉”,汉中开出了有针对性的“药方”:积极推进外贸服务机构建设工作,为早日设立汉中海关机构、开通汉中口岸和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创造条件;加快汉中中亚贸促联络机构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及京津冀、关天、江汉、成渝四大经济圈的联系协作;规划建设大型国际会展中心,提升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和对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辐射能力;壮大茶叶和植物提取物两大省级出口基地,依托秦巴山区生物资源优势,打造以出口为导向的全产业链,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支持汉商回归创业。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2017年以来,对外开放的新成效历历可见:
——西成客专建成投运,汉中正加速融入“西三角”经济圈。汉中机场扩建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开通汉中至兰州、海口2条新航线,通航城市达到11个。
——津汉、通汉合作全面深化,落实2017年津陕对口协作资金1.01亿元,启动实施生态环境、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社会事业、经贸交流5类13个项目;落实苏陕合作战略协议,筛选确定协作项目402个,五年帮扶协作资金3.92亿元。成功举办了第五届陕南绿色循环经济项目对接活动信城通平台,组团参加2017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邀请接待了启迪控股、北菜集团、昆吾九鼎等一大批京、津方面客商来汉投资考察,目前京津地区投资在建项目88个,总投资1137.42亿元,到位资金121.34亿元。
——发改招商蹄疾步稳,打响“张骞故里文化经贸使团”品牌,组团参加丝博会暨西洽会,汉中—长三角地区重点合作项目推介会、陕港粤经济合作周等主题招商活动,出台《鼓励汉商回归创业十条优惠政策》,“央企入汉”“民企入汉”“外企入汉”步伐加快。2017年全市招商引资省际到位资金580.3亿元、增长30.6%。
一个充满活力的汉中正在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时代的航船乘风破浪,开放的汉中勇往直前!
汉中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实现路径
一要扬资源优势之长,补产业发展之短,构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高地,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中心。扬产业基础之长,补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之短,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二要扬区位优势之长,补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之短,推动农产品、特色食品等向外流通,扩大消费市场,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建设物流综合集散基地、仓储中心和电子商务西北市场转运中心,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电商公共服务平台。
三要扬交通枢纽城市之长,补交通配套之短,构筑连通关天、江汉、川渝三大经济圈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四要扬存贷总量之长,补金融创新之短,以创建省级金融精准扶贫城市为抓手,狠抓政府投融资体系改革,千方百计提高存贷比,争位建设金融中心城市。
五要扬科教文化基础之长,补创新动力不足之短,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区域教育核心城、打造国际汉文化传播中心,做强做大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设区域科教文化中心。
六要扬丝路源点城市之长佃庄吧,补外向型经济发展之短,充分发挥张骞外贸文化影响力,不断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构建“四向融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努力将汉中打造成区域对外开放中心城市、窗口城市。
审核:付海旗
来源:汉中日报
责编:田 博
编辑:李舒婷 刘 鹏
“汉中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投稿邮箱
450473002@qq.com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