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发现号【考古】越国玉器-上源文化

发布时间: 2020-11-02 浏览: 359

【考古】越国玉器-上源文化

点击"上源文化"免费订阅

1、春秋战国越墓出土的玉器充满了诡异的色彩,大型的、完整的越国大墓非常罕见,而且越国远离中原,与中原风俗殊异,故越国玉器罕见而珍贵。印山越王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1996年开始发掘。人们从一开始就对此墓寄予极大的期望,并称其为“江南第一大墓”,且与秦始皇陵并称。但是后来的发掘却证实了此墓不仅早已被盗,并且曾经经过多次的洗劫,这相当于在2500年时间内,每过几百或几十年,就有人专们挖洞进去“打扫”一次。印山大墓又称“木客大冢”,学者们根据《越绝书》记载:“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因此推测此墓就是允常之墓。也就是说,这是越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王陵”,墓主人是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若大的王陵,只剩下四十余件遗物,这还是盗墓者不小心才留下的,其中玉器不到十件,这包括玉镇、龙首玉钩、玉剑和玉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还出土了一件青铜凿,这是早期盗墓者留下的作案工具,由于历史悠久,如今它本身已成为一件“文物”了。印山越王陵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春秋晚期至战国的越王陵,只是可惜了,在这里几乎没有找到象样的遗物。

2、2003年,在浙江省东阳市六石镇派园村前山村发现了一座春秋晚期的大型土墩墓,所幸此墓不仅未经盗掘,而且出土了大量玉石器。此墓虽被认为是一座越国贵族墓,但出土的玉器独具风格,充满了古代南方百越族色彩,很有可能,墓主人不是一般的越国贵族,而是一名地位极高的越国巫师。这是在东阳越墓中出土的玉樽,其外形很像是一只高压锅,但是尺寸却没有高压锅那么大。玉樽为叶蜡石质,米黄色,杂有较多细碎的白斑和大片墨绿斑,表面光滑。子母口,樽身为直壁圆筒形。口部两侧有对称的2个可活动的嵌入式四棱形耳,出土时尚可活动,平底,底部有三只方形小矮足。口若悬河有拱形盖,无纽,盖两侧有翅角形耳,盖体与双耳系整体一次性制成,耳设纵向小圆孔,可与器口两侧双耳上下贯通。口径9.5㎝,底径11.5㎝,通高11.5㎝。此樽到底用来盛装何物?不得而知。南方百越族流行着一种古老的巫术,名曰“蛊惑”,又称“蛊毒”。《诸病源候论·蛊毒候》曰:“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 此樽或为盛装蛊虫之盒也哉?

3、东阳越墓出土的玉臂环。玉色白中杂有较有墨绿斑,局部可见受沁现象。规整扁薄圆形,内缘向两侧凸出,形成领,外缘扁薄,横断面呈“T”形。直径9㎝,厚0.3㎝。此环当为商代流行之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不多见,但是在偏远的南方,反而常见有此类玉器出土,足见商王朝的影响,范围极广。古越国在允常、勾践以前的历史,鲜有记载,但是越国在周代以前应就有了,商时即为南方诸侯之一,这便是物证。

4、东阳越墓出土的大大小小的玉环,共33件。直径在0.4㎝至1.6㎝之间,应为装饰品,不是礼器。

5、东阳越墓出土的双兽首玉璜。玉色青绿,呈弯月状半环形,拱背较宽,中部有小圆穿孔。长3.5㎝,拱背宽0.6㎝,厚0.1㎝。此物小而薄,应是组佩饰中的一件。原考古报告说是双凤首状,但不象凤首,亦不象龙首,乃未知名之兽形。兽首后背雕刻有3个突起物,象小兽之头,疑是大兽背负小兽之象,此类玉璜从未见于其它墓葬,形制特殊,是为难得一见的孤品。

6、东阳越墓出土的玉锁。玉色白中泛青,局部有黑斑。原考古报告称为“璜形玉饰”,但不像璜,此物亦当为组佩饰之一,相当于后来的“长命锁”之类。长2.8㎝,拱背宽0.6㎝,厚0.7㎝。下垂有对穿圆孔,似与其它佩饰穿连之用,极为罕见,亦是孤品。

7、东阳越墓出土的璜形花牙玉饰件,共13只,长3.9㎝~4.7㎝,用途不明。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玉饰的边缘雕刻着一些狐狸的形象,并且每件均雕着5只狐狸,不多也不少,这是什么意思呢?传说大禹治水,年三十未娶,于是向天祷告求一妻子。《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禹娶涂山,得九尾白狐之造,乃有夏后氏之兴也,莫非“狐仙”之类,始于越人古老的传说?

8、东阳越墓出土的组合玉臂环。玉色白中杂墨绿色斑张戴维,由4件璜形花牙饰和4件拱条玉饰组合而成,后者置于前者的内侧,组合后形成一个环形体。推测可能是一件组合型臂环,黏连固定在其它有机质物件上。复原直径约5.8㎝吹眼睛歌词。此物中的4件璜形花牙饰,每件亦是由5只小动物组成,与上图之小狐狸相似。

9、东阳越墓出土的玉剑首、玉剑格,绿松石剑首、剑格。此类佩剑的饰件均不见有剑身与之相连,故不知剑身是何物制成,也许是桃木之类的辟邪物,这些剑也不是实用兵器,而是巫师作法的法器。

10、东阳越墓出土的月牙形玉饰件,共15件,尺寸在5.5㎝~1.5㎝之间,小而精致,按大小依次制作成套,它们可能是巫师法衣上的组佩饰,有着特殊的宗教意义。

11、东阳越墓出土的微型和小型条状玉饰件,约有一千数百只。这些细碎的玉饰件,长度只有1~5㎝,宽度最小的约0.15㎝,它们有如一大堆细碎的面条或者火柴棍,而且还要在两端钻孔,加工难度极大。这些都可能是巫师法衣上的饰物。

12、东阳越墓出土的玉管。这些玉管直径最小的只有1.5毫米,并且还要钻孔贯通,有如注射针头,2500年前有这样的钻孔工艺,真正是匪夷所思。

13、东阳越墓出土的鼓形小玉管、玉珠和菱角形小玉管等,都是巧夺天工之物。

14、东阳越墓出土的莹石月牙形器,共18件,长4~2.9㎝,拱背宽0.5~0.8㎝,拱背厚0.5~0.8㎝。包括前面介绍的月牙形玉饰件,此类题材在墓中反复出现,并且将在其它越墓的的陶器和玉器中一再出现,它们到底代表什么呢?这将是一个待揭的迷。

15、东阳越墓出土的水晶和玛瑙月牙形饰。尺寸大小不一,在1.7㎝~3.8㎝之间,共12件。这些所谓的月牙形饰,如其说象是月牙,倒不如说更象犄角,那么,越人是否存在对犄角的崇拜呢?

16、东阳越墓出土的水晶、玛瑙觿以及水晶玛瑙环。《说文》曰童子佩觿,又曰成人佩之,常以象骨为之,似锥,乃解结之物,然而此说恐非也。6000年前,大汶口人即有手握獐牙入葬之俗,极为普遍。本博以为觿之为物,始于兽牙,实为“勾芒”崇拜之余,其由来也久矣。勾芒乃东夷生长之神,故童子佩之,有长命百岁之义,成人佩之,以为平安符瑞,而死者握之,有重生转世之义也。传说日本国皇室有三神器,深藏不露,谓之玉、镜、剑三宝,所谓“玉”者,实乃一碧玉觿也。

17、东阳越墓出土的水晶、玛瑙珠,条和管。这些东西都集中地堆放在一起,盛在一个筐里,象是一件法衣上的饰物。在战国贵族墓中,出土几件套这样的串饰,本属平常,但此墓则不同,因为很少见到战国贵族常用的玉礼器和玉佩饰,而这类细碎而精致的装饰物,竟然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墓主人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他不象是一位高官,而是一位大巫,以玉事神者也。

18、东阳越墓出土的绿松石环和绿松石玦。其中大大小小的绿松石环56件,绿松石玦17件。

19、东阳越墓出土的绿松石刻兽月牙形饰和普通月牙形饰,共63件,其中最大的只有2㎝,最小的仅有0.7㎝长冯瀚圃。刻兽月牙形饰状如前面所说的双兽首玉璜,两边均似一母兽驮一小兽之形。

20、东阳越墓出土的绿松石珠,共562粒,大小形态各异,这些珠子最大直径1.3厘米,最小直径只有1毫米,相当于圆珠笔芯,但仍然能在上面钻孔,实在不可思议。

21、东阳越墓出土的绿松石串饰,共六套。这些串饰是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出土的,入葬时应穿系有绳索。
东阳越墓出土玉石器十分独特,有研究者认为,墓主人可能是一位负责玉器制作的玉匠首领,因为省下和收集了一些玉器的余料,精心加工成一些微小的器物。但本博认为他应是一位巫师,他有着特殊的需要和装扮,比如珠光宝气的耀眼的法袍。巫师一类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民俗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这些玉器的特殊造型,不仅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同时代的形制,同时也有别于同时代的其它越国墓出土的器物,它们反映了一些越民族的原始崇拜和文化特征。东阳越墓出土的一些玉器,在所有春秋战国时代的越国墓葬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孤品我酷网,因而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22、长兴鼻子山越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雉城镇五丰村村北,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发掘,这也是一座尚未发现盗掘的战国越墓。图为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玉璜,共两件,形制与纹饰相同,大小略异。关璧形,器体扁薄规整,横断面呈扁长方形。内外缘均做出扉牙,在近内外缘处均有浅细的廓线一条,两面均饰浅浮雕云纹,拱背上有一个单面钻的小圆孔,做工十分精细。左件玉色白中微泛青色,局部因土沁呈黄色。长8.4㎝,宽1.8㎝,厚0.3㎝。右件玉色白中泛青,局部有黑斑,出土时略残。长8.8㎝,宽1.7㎝,厚0.3㎝。

23、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玉管,共2件。这种玉管应是勒的一种,在被盗的应山越王陵中曾出土过类似的玉管,这可能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越国玉器。2件玉管玉质玉色相同,形制、大小、纹饰一致。玉色洁白纯净,无沁斑。扁长方形,横断面呈扁圆形,两侧有对称的扉牙,中心有两端贯通的圆孔,两面饰浅浮雕云纹,器形小巧精致。长3.1㎝,宽1㎝,厚0.6㎝。

24、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小玉璧,如左图,共两件。体形很小,其中一件已残。玉质玉色相同,形制、纹饰一致。玉呈鸡骨白,比较纯净,基本无沁斑。肉与好基本相等,内外均有扉牙,两面均饰浅浮雕谷纹。形制小巧,做工精致。图中小玉璧直径3.4㎝,好径1.2㎝,厚0.3㎝。另一件残损较多,复原直径4.5㎝,好径1.7,厚0.4㎝。右图为玉剑首,一件。玉色青白,玉质温润,略有透明感。器体圆形扁薄,中有一圆孔,形似小玉璧。正面内外缘均有凸起廓线一周,肉部饰浮雕云纹,孔内嵌塞有圆形石片。背面肉部内凹,光素无纹,中心孔内镶嵌有小颗粒绿松石。直径4㎝、厚0.4㎝。

25、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玉带钩,共两件。左边白玉质,局部带有黑斑。体体微小,整体呈琵琶状,钩头作兽头形,钩身丰满和缓,钩背面的一圆形纽。正面中间部位阴刻郑云纹,通体光滑圆润。长3.6㎝,宽0.5~1,厚0.5㎝。右边白玉质,通体杂有细密黑斑,体形小,整体呈琵琶状,钩头作龙首形,钩身丰满和缓,钩背面有一圆形纽,通体光滑圆润看购网,素面无纹。长3.7㎝宽0.5~0.9㎝,厚0.5~0.6㎝。

26、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有扉牙石璜,共2件,其中有扉牙的两件。体形较大,整体接近半环形,内外缘做出扉牙,横断面呈长方形。两面饰形体大约浅浮雕云纹,拱背上有一小圆孔。左件长8。8㎝,宽1。3㎝,厚0。5㎝。右件长9㎝,宽1。5㎝,厚0。5㎝。本博曾介绍过夏代玉器的特征,是以齿、牙、角和刺等作为装饰,而越国玉器中的环、璧、瑗、璜之类多饰有内外扉牙,这代表着越国玉器的特征,它可能是从夏代玉器中的某些特征演变而来,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27、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无扉牙石璜,共2件,此类璜的形制有如玉珩。体形较小,半环形,内外缘示做出扉牙,横断面呈长方形。两面饰形体较大的浅浮雕云纹,拱背上有一小圆孔。左边长6.3㎝,宽1㎝,进取0.6㎝。右边长6.2㎝,宽1厚0.5㎝。

28、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石瑗,共14件。直径在8.4㎝~6.3㎝之间。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的越国,一直受到吴、楚等国的威胁。越人自称大禹之后,其立国历史悠久,又不甘心于做边缘小国,被其它大国吞并。自越王允常开始,积极进取,北伐强吴。后越王勾践北伐,反被吴国所灭,勾践质于吴国为奴,卧薪尝胆,终灭吴国。越国一度迁都琅琊,与北方强国齐、晋抗衡,成就霸业。在越国墓中,极少见有青铜礼器和乐器出土,而多以原始硬瓷器或陶器代之,可见越人为了节省战略物资,宁可将大量青铜资源用于制造兵器,以充实国防,而不愿将其埋葬于墓穴之中。越国的铸剑技术,亦名闻天上。从某一角度上看,玉石也是战略物质,可以作为货币换取粮食以及青铜。故越人用玉,小巧而精致,为的是尽量减少浪费。越墓中常见以石料代替玉料的做法,更有大量璧、瑗等,均以陶瓷制成,可见越人节俭之风,由来久矣,蕞尔小国,节衣缩食,愤发图强,终得以称雄一方,殊为观止焉。

29、安吉龙山越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镇龙山东麓,此墓虽经发现并进行了登记,但因未及时发掘,致使大部分文物被盗,2004年11月至2005年才进行抢救性发掘,所幸仍出土了龙形玉佩等一批珍贵玉器。安吉龙山越墓出土的龙形玉佩,共2件。上件呈鸡骨白色,略带黄色土沁。器体扁薄,个体较大,龙体虬曲背高拱,龙首侧向昂首张嘴,短角,尾上卷,颈和爪上立有2只小鸟,拱背一侧有凤首,似合龙凤佩之意,拱背上偏中心部位有一小圆孔可穿线佩挂,孔单面钻。两面身躯满饰浅浮雕卷云纹,爪部和尾部饰平行弧线纹。此佩不但体形较大,而且雕琢十分精细,造型极其优美雷石东,堪称精品。长9㎝下一站巨星,宽8㎝,厚0.4㎝。下件玉色泛青,含杂质较多,局部有土黄色沁。器体扁薄,个体略小。龙体虬曲背高拱,龙首张嘴回望,角呈截头角状,蜷足,尾上卷,弯曲的龙身两侧之头尾,基本呈对称的姿势,拱背上稍偏中心部位有一小圆孔可穿线佩挂,边廓凸起,两面躯体满饰浅浮雕卷云纹。角爪和尾部饰平行弧线纹。长8.8㎝,宽5㎝,厚0.5㎝。

30、安吉龙山越墓出土的玉器。绞丝纹玉环,共2件。上左呈鸡骨白色,温润纯净,个体略大。扁薄圆形,横断面呈扁圆形,中孔较在,两面用阴线刻出绞丝状纹饰。直径5.4㎝孔径2.8,厚0.4㎝。上右玉色白中杂许多青斑,个体较小,器形和纹饰特征与上件相同.直径3.4㎝,孔径1.6㎝,厚0.3㎝。下左,玉板子1件,玉色白中杂青,器上、下两端齐平。平呈前尖后圆的椭圆形,中间一椭圆形大穿孔,一侧有弯钩,通体光素无纹。下右,绿松石环,共4件。形状一致,个体较小,不甚圆整。孔也并非呈呈规整的同心圆,孔壁陡直,外缘圆弧,外缘等距离分布有四处黏贴上去的纹饰痕迹,但因腐蚀严重,内容不清永信人才网。大小完全相同。直径3.3㎝,孔径2㎝,厚0.6㎝。南方战国玉器中多见有玉环和玉玦刻饰有四边棱角者,其俗始现于新石器晚期之石硖文化,而越人特以以黏贴之法为之,不亦俭乎?

31、安吉龙山越墓出土的原始瓷璧和瓷瑗,共5件。这些瓷璧和瓷瑗,应是按同等尺寸和样式的玉璧或玉瑗制作的,想来这些并非越国贵族日常佩带之物,只是象征性地充作殓葬之玉而已。这些虽然不是玉器,但其样式必是越人的样式,以及中原玉璧流行的样式,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越式纹饰的特征。图中的前3件,纹饰似乎不见于中原玉器,特别是刻有牙饰的瑗,以及越人特有的月牙纹饰。这些月牙饰,与东阳越墓中的大量巫玉似乎存在某种联系。

32、温岭塘山越墓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塘山村北面、塘岭南麓。2006年9~11月由温岭镇府出资进行抢救性发掘。此墓已然被盗且破坏严重,仅出土玉器2件。左为温岭塘山越墓出土的玉璧,青玉质,较多部位因受沁而呈鸡骨白。圆形,体扁薄,外缘平直,内缘略斜。近内、外缘处各有一道浅细的廓线。两面均在隐格纹内满饰谷纹,谷纹排列整齐。直径13.6㎝,好径4.2㎝,厚0.4㎝。右为觿1件,白玉质,残,仅存尖部。弯角形,横面呈扁方形。端头宽而扁。残长3㎝,厚0.3㎝。这样的璧,与战国时代中原的璧已没有区别了。也许,这是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见证。

33、鸿山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群,位于江苏无锡、苏州两市的交界处,刻墓群于2004年4月至2005年6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且,在2005年4月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为鸿山邹家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左上一为龙形佩,白玉质,局部受沁呈白色,半透明,龙尾与角相连,卷屈成“O”形,角上扬,两而阴刻斜线纹、云纹、网格纹、平行线纹。长2.2㎝,宽1.8,厚0.3㎝。左上二为龟形佩,白玉,局部受沁呈白色。半透明。背部阴刻卷云纹,腹部无纹饰,一孔前后相通。长1.4㎝,宽1㎝,厚0.3㎝。玉管,2件。青玉质,半透明。减地成高浮雕谷纹,一孔上下通。左上四长3.9㎝,径1.2㎝~1.3㎝,孔径0.3㎝~0.5㎝。左下二长1.2㎝,径1.4㎝~1.5㎝,孔径0.5㎝~0.6㎝。璧1件,左上三。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黄褐色斑,微透明。正反两面均减地成浮雕谷纹。外径5.2㎝,内径2.2㎝,厚0.4㎝。璜1件(左下一),残,青玉,半透明。正反两面均减地成浮雕谷纹。残长7㎝,宽2.4㎝,厚0.3㎝。

34、无锡鸿山曹家坟越墓出土的玉器。左一崔振赫,小玉璧,白玉质,受沁呈白色,局部呈黄褐色,微透明。两面饰阴刻卷云纹。外径3.4㎝,内径1.3㎝,厚0.3㎝。无锡鸿山老虎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左二,玉瑗,青玉质,经火烧后大部呈紫褐色,局部呈白色,微透明。内外边缘凸起,两面均减地成谷纹。外径11㎝,内径5.5,厚0.6㎝。左三,璧形佩,青玉,局部受沁呈白色,半透明。两面阴刻弧线纹和卷云纹,外径7.9㎝,内径2.7㎝,厚0.2㎝。

35、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邱承墩越墓玉器最负盛名,该墓虽是一座早期被盗过,后来又遭到破坏的残墓,但仍然出土文物一千余件,其中玉器33件。图左是一件被称作“玉覆面”的玉器,在其它文献中,亦称作“盾形玉饰”,用途不明。青白玉质,夹有绿色花斑,半透明。长圆形,两耳外凸,上有两穿,正面以十字形条带纹分为四部分,各有一浅浮雕“S”形龙纹,条带及周边阴刻云纹、斜线纹、细方格纹;背面微凹,素面。长7.9㎝,宽5.8㎝,厚0.2~0.4㎝。图右是一件玉带钩,青白玉,局部呈黄褐色,半透明。钩为蛇首状,阴刻鳞形纹、细斜线纹,间以浅浮雕谷纹、斜方格纹;带钩身的中部为一绞丝纹圆环,圆环中心为一椭圆形浅浮雕,上阴刻细密的斜方格纹,其外框为透雕的四凤,四角向内出凤首,四蛇身与四凤相连,蛇首穿过中心的圆环,凤身、蛇身皆阴刻羽状纹,细斜线纹、鳞纹;背面素面,有一椭圆形扣。长5.8㎝,宽3.7㎝,厚1.2㎝,扣长径1.7㎝短径1.5㎝。越夏民族盛行龙蛇崇拜,此“玉覆面”,长度仅7.9㎝,非能覆面也。古籍每称蛇有足即为龙,可见龙、蛇崇拜,密切相关。越民族所崇拜之蛇,似有“建制”,每以四蛇为一组,颇有来历。四蛇玉带钩所呈现之蛇、凤组合,更为罕见,此当为龙凤组合之异体也。

36、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石璧,共3件,均为青灰色滑石。左一内缘及外缘阴刻斜划纹,外径9.5㎝,内径3.6㎝,厚0.6㎝。左二素面,外径10㎝,内径3.5㎝,厚0.6㎝。左三正反面均阴刻云纹,内外缘各有一道弦纹,外径10.8㎝,内径4.2,厚0.4㎝。

37、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龙形璜,共2件。青白玉质,受沁呈白色。边缘局部呈褐色,微透明。璜呈回首卷尾的龙形,身体卷曲,背部向上呈弧形弯曲,有一穿;两面纹饰相同,头、角、爪、尾部均有阴刻细平行线纹,龙身阴刻云纹,边缘阴刻绞丝纹。左件长12.6㎝,宽4.8㎝,厚0.4㎝。右件长11.8㎝,宽5.3、厚0.4㎝。此类龙形璜,与中原同类玉器并无太大差别,亦当是与中原文化交流之物。

38、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上为龙凤璜,青白玉,局部有绿色花斑,半透明,一端为龙首,有弯角。龙目亦为一穿,一端为凤首,傅洁娴有卷曲的冠,璜身卷曲,背部向上呈弧形穹曲,有一穿,两面纹饰相同,璜边缘减地呈凹槽,上下各出一角形牙饰,璜身上阴刻极浅,极细的鳞形纹,弧线纹,卷云纹,间有细方格纹。长9.6㎝,宽4.4㎝,厚0.3㎝。下为云纹玉璜,两件。青白玉。间有绿色花斑,两端呈黄褐色,半透明。上下均出牙,两端形条形槽,阴刻卷云纹,两而纹饰相同,中部上方有一穿。下左长8.6㎝,宽2㎝,厚0.3㎝。下右长8.6㎝烟花三月简谱,宽2㎝,厚0.3㎝。

39、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双龙首璜,1件,图左一。青白玉,受沁呈鸡骨白色,局部有绿色花斑,半透明。两端作对称的龙首形,鼻上翘,目突起,口内獠牙呈一圆圈形成圆穿,獠牙上阴刻极细的平行线纹,璜身饰减地谷纹,边缘减地成凹槽,两面纹饰相同发现号,中部上方有一穿。长7.5㎝,宽1.9,厚0.4㎝。龙首璜1件,图左二。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半透明。一端为龙首,张口,牙作平行线纹,目阴刻,角出牙,一端为龙尾,尾上卷,璜身阴刻粗细相间的云纹和卷云纹,云纹与云纹之间阴刻极细的弧线纹和斜线纹,两面纹饰相同,中部上方有一穿。长6.5㎝,宽1.4㎝,厚0.2㎝。云纹觿2件,青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呈黄褐色,微透明,弯月状,一端宽而平,两侧出牙,一端细尖,上部阴刻谷纹,下部阴刻云纹,边缘阴刻斜线纹,两面纹饰相同,宽的一端有一穿,一件牙尖部略残。长6.2㎝,宽1㎝,厚0.3㎝

40、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左一,蟠螭纹璧形佩,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边缘呈黄褐色,微透明。正反两面满饰减地呈浅浮雕的蟠螭纹。外径6.5㎝,内径2.8,厚0.3~0.4㎝。螭凤纹璧形佩,白玉,局部边缘呈黄褐色,半透明。外径5.1㎝,内径2.6㎝,厚0.4㎝。谷纹环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不透明。外径4.8㎝,内径3.3㎝,厚0.4㎝。纹丝纹环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边缘呈黄褐色,不透明。外径4.4㎝,内径2.5㎝,厚0.3㎝。越国玉璧及环之类,尺寸均较小,偶有大者,则以石、陶为之,足见越人之俭省,亦或国力有限。

41、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出郭龙纹璧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不透明。正反两面均减地成云纹和卷云纹,龙首、龙尾出郭,龙首减地呈鼻、目,龙角上扬,龙颈、龙尾阴刻平行线纹和弧组组成的大鳞纹,内外边缘凸起。长4.4㎝,宽3.6㎝,厚0.4㎝。双龙首管形佩,青白玉,受泌呈白色,上部呈橘红色,中部、下部间有绿色花斑,半透明。中部为方形管,一孔上下贯穿,管的正反两面均阴刻双钩云纹,间以细的斜方格纹,管两侧各有一透雕的龙,龙回首张口,身体弯曲呈“S”形,龙身阴刻纹丝纹,间以细密的鳞纹。长4.6㎝,宽2.4㎝,厚0.6㎝美国兵是废货。

42、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云纹削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不透明。环首,削与环首阴刻云纹,柄阴刻直线纹和斜方格纹,两面纹饰相同。长11.4㎝,宽1.3㎝。兽面纹韘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呈浅黄色,间有绿色花斑,半透明。外径4~2.7㎝,高1.35㎝,扳长1.1㎝,宽0.7㎝,厚0.6㎝。

43、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兔形佩,两件。左一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半透明。兔作匍匐状。长18㎝,宽1㎝,厚04㎝。左二黄白玉,受沁呈黄褐色,局部有花斑,微透明。兔作回首奔跑状。长18㎝宽13㎝,厚06㎝。凤形佩,3件。左下一,白玉,受沁呈白色,微透明,凤客面有一红色圆斑,凤作振翅欲飞状,双目及冠减地成高浮雕。长3.2㎝,高2.6㎝,厚0.5㎝。左下二,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呈黄褐色,不透明。凤作振翅欲飞状,冠、翅及尾采用边缘切割成形,长3.8㎝。高3.4㎝,厚0.4㎝。左下三,青玉,受沁后局部呈黄褐色半透明。凤作振翅欲飞状,冠、翅和尾用边缘切割成形,长3.7㎝,高2.6㎝,厚0.4㎝。

44、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神兽纹管,2件。半透明,管状,截面呈三角形,一小孔上下贯穿,上下两端均为神兽,身上盘绕三条蛇,蛇身阴刻鳞纹,一蛇头在背面,两蛇头在正面,整器采用高浮雕技法,局部透雕,身体的低凹处阴刻极细的网格纹,背面有翼,翼阴刻平行线,呈羽状纹,两件尺寸相同。长3.7㎝,宽1.4㎝,厚0.8㎝。

45、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云纹璧形佩,残。青玉,半透明,两面均阴刻卷云纹。外径4.5㎝,内径2.1㎝,厚0.2㎝。乳丁纹管,2件,青白玉,受沁呈浅黄色,间有黄色条纹,微透明,管状,一小孔上下贯穿,表面减地成乳丁纹。长2.45㎝,径0.7~0.6㎝,孔径0.25㎝。绞丝纹环形佩,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黄褐色条纹,微透明。两面阴刻绞丝纹,内外边缘减薄。外径2.1㎝,内径0.9陈胤妃,厚0.2㎝。

46、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剑首,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黄褐色条纹,微透明。首上部内凹,素面。首径4㎝,插柄径1.7㎝,高1.6㎝。剑格,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和黄褐色条纹,微透明。下反两面均减地成浮雕谷纹,中有茎孔。长5.7㎝,宽2.1㎝,高1.2㎝。


长 按识 别 二 维 码
关 注 上 源 文 化
做最内行的古玩人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