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力学哥岭南早期的园艺家——郭华秀-华农档案

发布时间: 2019-03-15 浏览: 286

力学哥岭南早期的园艺家——郭华秀-华农档案

力学哥
开办于清末民初的广东农林试验场附设农林讲习所(1910年2月-1917年7月),是岭南最早开设的一所高等农业学校。它为南中国的农林教育和科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拓荒者。1916年7月毕业于农林讲习所农业班的郭华秀,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他紧密结合广东实际,深入产区调查研究,潜心钻研果树园艺学理,著有《龙眼及荔枝》一书,于柑桔类研究更有所创新,找到理想砧木,为柑桔类果树从低田移植山坡作出了贡献,堪称岭南早期的果树园艺专家。
以改良发展农业为己任
郭华秀,字干鸿,又名励之,1894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良都竹秀园乡。父亲经商美洲,母亲在家务农。幼年时的郭华秀,每天从村里的私塾下课归家,便随母亲在园圃中学艺种地。竹秀园乡位于珠江三角洲下游,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盛产瓜菜水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单果树一项就有荔枝、桃、蕉、柿、乌榄、芒果等17种,其中又以甜桃为最著名。郭华秀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就孕育了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的情怀,13岁开始便经常询问塾师,农业学校设在哪里?塾师茫无所知。1913年夏天,郭华秀19岁,考取了县里新办的香山师范学校。该校设在香山留霞寺旧址,有亭园泉石、花草林果之胜。他在勤奋攻读之余,辄常徘徊其间,观察研究,曾对同学程葆元说:“广东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民力耕,四时之果不绝于市,惜无专家从而研究,故生产不繁,销售不广。”以改良发展农业为己任,改名励之,取自勉自励,立己立人之意。翌年春,他在香山师范学校看到了农林讲习所农业班招生告示,于是“欣然报名投考,幸获取录。”乡里间听说他弃学师范,转入农校,都在议论劝说。有的说:“种植之事,谁人不晓,何必学之!”有的劝他“何不入法政学校,而学此卑下之耕田佬乎!”郭华秀答道:“种植之事,亟应研究之事也。种植有法,施肥有法,收获有法,无不含有精深之学理。”“今日欲挽回中国之弱,莫如鼓吹农业,使人人知农业之重要,然后农产品日多而工业原料丰富,于是工业以兴,而商业发达,国欲不强其可得乎!”
广东农林讲习所是由广东农林试验场于1910年2月开办的广东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1917年8月正式改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年夏,该所在筹备改组为农业专门学校的同时,为多层次培养人才,复招收了一期以培养近代中等农业技术助理为目标的农业班,郭华秀适于是时考入这个班学习。由于这里拥有300多亩的试验场地,技师教员多系留学欧美、日本归来的农学专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在当时也是较为完备的。尤其是试验场和讲习所的领导、技师和教员在教学科研中,处处注意调查研究,不断用新理新法对农民的实际生产经验予以总结、提高、推广。其中1914年5月开始的为期较长、规模较大的对顺德县蚕桑状况及丝厂营业情况的调查,对刚入学的郭华秀来说,更是一堂生动难忘的新课。郭华秀就学该所,得此良好之学农条件,有如鱼之得水,孜孜不倦地钻研近代农业学理,日惟奔逐于试验场地,自号味农、慕农,并以“曲辰”为笔名,利用星期假日游历广州近郊各县,调查水果以及其他农产品的资源、栽培方法,收集了不少材料。
1916年7月,郭华秀毕业于广东农林讲习所。“于是归家垦殖,以遂初志”,与乡中热心实业者合组岐山垦殖公司。但因荒地兴讼,且“家中不知农业之利,咸止余莫为,忽忽数月,终莫能达其素志。”被迫遵从父命,经商香港。然经商非其所愿,“殊不乐就,以所学非所用,大违素志也。”“当此时也,形容憔悴,满腔愁绪,惟有叹惜而已!”(以上引文,均引自郭华秀为母校《广东农林月报》所撰写的《调查龙潭柑桔类记》,载第二卷第二期)1917年11月,郭华秀应岭南大学农业教授、后为岭南农科大学首任校长的高鲁甫(G·W·Groff)之聘,为该校园艺助理员,主管果树苗圃及柑桔园工作。从此得遂素志,夙兴夜寐,忠于职守,显露了他的惊人的才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深入调查品种资源总结推广老农经验
重视调查研究,是郭华秀取得重大学术成就的经验之一。他曾经说过,作为广东人研究广东农事,不能只是靠翻阅故纸堆中的东、西洋译本。只有不避艰辛,不畏跋涉,与农人为伍,才能探索农学中的奥秘,才能总结中国千百年来口头相传的农法经验(程葆元:《郭华秀君传略》)。当时广东各地兵连祸结,盗匪出没,路途多阻。虽然如此,郭华秀仍不避艰险,深入产区调查研究传统水果品种、资源及其栽培方法。1920年,他先后调查了增城朱村、水口村,番禺县沥村、乌涌村、北山村、官洲村、萝岗洞、暹冈村的荔枝生产,得荔枝品种36种;1922年再往萝岗洞调查梅类,得梅品种10余种。他认为萝岗洞荔枝品种最丰富,“研究荔枝种者不可不至此地。”萝岗洞种梅为广东之冠,品种最佳,他推荐“种梅者不可不取种于此地。”除此以外,郭华秀还对广东的桃、柿、梨、黄皮、菠萝、龙眼等水果的品种、资源进行了分类,并且到过花埭、河南调查研究两地的水果、花卉的生产状况。
郭华秀每到一处调查,都以小学生的态度虚心向当地老农学习,请教各种果树栽培方法。一有所得,即作记录,参照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实践心得,对沿袭了千百年的老农经验加以总结,撰文于岭南农大的通俗刊物《农事月刊》,广为介绍。由于以大量的实地调查为基础,他在短暂的学术生涯中,著述甚丰。仅发表于《农事月刊》第一卷到第三卷第一期上的文章就有38篇。几乎可以说,岭南农大主办的《农事月刊》自创刊至郭华秀逝世的1924年7月,每期都刊有郭华秀的著述。他撰著的《荔枝及龙眼》,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所有这些著述,受到岭南农大校长高鲁甫的高度评价,认为“将来对于广东及全世界,必有重大之贡献”。的确,由于清末以前广东的园艺植物专谱极为罕见,因之对其传统品种、资源及栽培方法不甚了了。而民国初期郭华秀所进行的这一方面的调查总结,对广东水果栽培史的研究,无疑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最早找到理想砧木首倡低田柑桔上山
郭华秀受聘为岭南农大的园艺助理员,系专门负责果树苗圃及柑桔类果园的工作,可惜他这一主攻课题的研究成果,例须交由校长高鲁甫等安排掌握,只有零星几篇调查报告,发表在其母校刊物《广东农林月报》。直到1924年7月他逝世时,他的重要论文《对于柑桔类砧木之研究》,才发表在第三卷第一期的《农事月刊》上。这是郭华秀的一篇重要论文。这篇论文最早提出了他找到的嫁接柑桔的理想砧木,并且倡导柑桔从低田移植山坡,以克服低田水患和与粮争田的矛盾,为发展广东粮食、水果生产开辟了通途。
在此以前,郭华秀广泛调查总结了番禺、南海、新会、中山、增城、四会、潮州等广东传统柑桔产区栽培柑桔类果树的经验教训,发现珠江三角洲一带柑桔多栽于低洼之潮田,既与粮争田,又易遭水患,导致粮果双双减产,不利于农业生产之发展。而四会、潮州之柑橙,有部分植于山坡丘陵地而不怕旱瘠,产量高而质佳。考其原因,在于该两地的果农采用根茂茎高之砧木穗接。郭华秀由是开始了砧木问题的研究,1921年他在岭南农大果园辟地,分别在低田潮湿粘土和山坡旱地沙质土中,种植柑橙,并以野生红柠檬、酸桔及洋柠檬为砧木进行嫁接。经三年之观察试验,发现在高旱沙质地用红柠檬为砧木所嫁接之柑橙,甚难发育,且有枯死。而在低洼潮田地用红柠檬为砧木嫁接的柑橙等,则生育甚佳。相反,在高旱沙质地,用潮州酸桔及洋柠檬为砧木嫁接的柑、桔、橙、柠檬,则生长茂盛,结果累累。实践证明只要找到一种生命力强、耐旱、能大量供应果树水肥营养需要之砧木,即可将柑桔类水果从低田移植于山坡干旱地带。
关于柑桔类水果树移植沙质山坡高地,该采用何种砧木为宜的问题,郭华秀也反复进行过观察比较。试验结果证明,用红柠檬为砧木,不能耐旱,不适宜高地沙土种植。此外,红柠檬病虫害多,天牛是其大敌,又易为地衣类所寄生。至于用柚为砧木,则易发生赤介虫害,既不耐旱,又忌水浸,以上二者都不是理想砧木。他在考察了美国农业部施永高博士(Dr·WalterT·Swingle)同在岭南农大果园所作的试验后(施永高将生长于山岗边之酒饼簕即九骨簕为砧木穗接柑桔成功,但酒饼簕生长极缓慢,植后二年,长高不到一尺)认为只有潮州酸桔与洋柠檬才是种植在山坡高地上柑桔的理想砧木,它们不仅生长快速,而且虫病害少,与其他砧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热爱农村乐与农民交友
郭华秀来自农村,热爱农业,时刻关心动乱凋敝的农村社会,关心农民的疾苦。
仍需提到的是郭华秀与农民群众的交往。他到各地农村调查,所到之处,帮助农民总结经验,改进种植方法,或虚心向果农请教。他与农民常有通信,互相交换果树生产的信息。他曾多处函调黄豆栽培情况,但收到的答卷有些说得不清楚,必再去信询问。常读《农事月刊》的农人,知岭南农大有一园艺老师郭华秀,常去信询问种植之事或索要种子。郭华秀总是亲笔复函,或在《农事月刊》上作答。广西象县人刘策奇意欲为乡人推广果树栽培,函索种子,郭即检寄一大包给他,并将各样种子的性质、用途、种法详细说明。刘依法种植,数年后蔚然成林。后刘又去信向郭求教改良广西农业的方法途径,郭不嫌烦琐详加作答,并寄《农事月刊》给他作为指南,彼此通信两年多。类似在农学研究上有文字之交而未谋面的人,仅从悼文、唁函、挽联中就发现有好几位,他们无不尊称郭华秀为最好的函授老师。其中挽联就有“文字因缘结两年,悔教不早拜鸿轩”之句,概可见之。
郭华秀潜心研究果树栽培的同时,犹时刻关心着当时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他所作的农村调查,除了园艺果树或其他农产方面之外,还有不少是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如《香山良都农村状况》、《增城朱村农家状况》、《罗岗洞调查记》、《香山古镇农村状况》、《增城县水口村农村状况》等,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些调查点的农村经济状况。他对当时动乱的农村社会忧心忡忡,对农民悲惨境遇深表同情。目睹乡村中兵匪横行,农民辍耕为兵,他写下了《卖犊买剑——今日之广东农民》一文;目睹乡村中豪霸当道,大姓欺负小姓,他写下了《大农村欺负小农村》进行抨击;有感于农民受教育机会少而又不得法,他写下了《农村教育之衰落》、《农村教育宜改良》等文章,建议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业教育,“使之小学毕业即能独立操作农事。”此外还有《当谋一乡之公益》、《拆乡庙之我评》、《拆神者谁复神者谁》、《妇女妆奁问题》等主张改革乡村风俗的文章,发表在《竹秀园月报》等刊物上。
郭华秀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1920年,他与乡中友好创办了《竹秀园月报》,1923年被推为月报社长。他经常在月报上发表文章推动家乡建设,并曾为乡小学的建立、乡自治会的成立出过力。在筹组歧山垦殖公司因讼落空后,又与同乡组成一农业合作社,批种田地,植桑养蚕。后乡人给他的挽联有:“为乡图治,力挽颓风;学校重兴,农场并设。福利期及乡亲!”句,备极推崇。
他不仅热爱家乡,热爱农村,乐于与农民结交朋友,亦忠于岭南农大的柑桔园和果树苗圃的职守。他亲手所植的树木,遍于场中。当时岭南农大已有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他却不愿住在校内,要求仍寓郊外的果园中。因为这样既可以看护果木,又便于与附近农民交往。1922年秋,岭南农大附设一年制的农业专修科,培养农业实用人材,郭华秀担任园艺科教员。对教学工作十分尽责,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的爱戴。由于他在学术上有成就,热心社会公务,曾被选为广东第二届农品展览会审查员,因故流产的第三届农品展览会审查员,应聘为美国农业部调查员,香山公立农业高中筹办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由于勤奋工作,劳累过度,年轻的郭华秀身患重病。1924年7月14日,郭华秀走完了人生的旅程,溘然长逝,年仅30岁。时人多惜之。为纪念郭华秀的功绩,岭南农大与竹秀园乡分别举行追悼会,《农事月刊》与《竹秀园月报》分别刊发纪念专号,沉痛哀悼这位尽瘁农业、博学多才的年轻的果树专家。
(原文载于广东史志1987年第4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