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哥巧夺天工织杭罗 诚心友善代代传-书乡海洋
发布时间: 2019-03-23 浏览: 213力学哥巧夺天工织杭罗 诚心友善代代传-书乡海洋
力学哥
相传5000年前,一个蚕茧掉进了黄帝的妻子嫘祖的茶杯里,嫘祖从茶杯中取出蚕茧时,意外抽出了蚕茧中的丝线。之后,她有了编织蚕丝的想法。在黄帝的建议下,她观察桑蚕的生活并教授大家饲养桑蚕的技术,史称“嫘祖始蚕”。《通鉴纲目·前编》中也写道:“西陵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始治丝以供衣服。”慢慢地,养蚕织丝从黄河流域传到长江流域,然后再传遍全国各地。考古学家在河南、浙江、福建等地都发掘到距今几千年的丝织物,这无疑证明了中国是蚕丝起源最早的国家。
丝绸,人类最美丽的霓裳,华夏民族这个重要的发明不仅为世界造就了一种华丽的织物,而且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古人究竟是如何从雪白的蚕茧中抽出一条条长丝,又是如何织作衣物的呢?
丝绸服饰还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丝织物种类很多,各个种类织造工艺不同,有纱、绮、绢、锦、罗、绸、缎等10多类,每一大类中又有许多品种。而缂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历来多为皇家宝藏。
绫罗绸缎的罗,就是指杭罗。杭罗与江苏的云锦、苏缎并称为中国的“东南三宝”而驰名中外。“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已于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的杭罗织造技艺的唯一授牌保护单位—杭州福兴丝绸厂。
杭罗原产杭州,故名杭罗,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等距规律的直条纹或横条纹菱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十分适合闷热多蚊虫天气,既挺刮、透气,又可防止蚊虫叮咬,这也是杭罗在古代作为宫廷御用衬衣面料的原因 。
历史渊源
杭罗历史悠远,至迟在宋代方志中已屡有记载。清代则成为杭州丝绸中颇为著名的品种之一。杭罗的织机几经变革,然而在它的生产流程中仍然保持着大量的手工技艺,精致缜密,要求极高,由于工艺复杂,历来传人不多。据有关方面反复调查论证,迄今为止,杭州市范围内仅存福兴丝绸厂一家,尚能生产H1226杭罗。历史上,杭罗的产地主要在杭州,尤其以艮山门外一带最为集中,清·厉鹗《东城杂记》云:“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可见在清雍正年间,便已形成这样一种格局。
在制作工艺方面的精致细腻、巧夺天工是杭罗的主要特征
在历史传承方面,杭罗历史悠远,绵延不绝,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罗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时至今日,杭罗织造技艺的稀缺性也已构成了它的一大特征。整个杭州市硕果仅存,只有“杭州福兴丝绸厂” 一家丝绸厂还保存着“杭罗”的传统织造技艺,令人既惊喜又担忧,因而引起有关方面的普遍关注。
“13岁那年,我一个人挑着担子走到塘栖,那时候要走上半天的时间,两天才回家,母亲很担心。”
“母亲从小就教我们,做人要诚心,友善,对人要真诚,求真务实,无论怎样,不能偷,不能骗,不能坑害人……”杭州福兴丝绸,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罗织造技艺的唯一传承人邵官兴,回想年少时期母亲为家族为儿女付出了太多的艰辛,泪如泉涌。
小孩子穿了杭罗衣服不会闹,大人穿了心不焦。结婚穿了杭罗白头到老,到老了过世了,烧掉,象征着身价地位和一身回忆的罗,有很高地位,陪伴一生的。因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因为战争等历史原因,杭罗织造的许多织机都遭到破坏。邵官兴心灵手巧,将织机的每一个部件都牢记在了心里。至今,工厂车间里还放着一台由邵官兴和厂里老师傅亲手制作的木制织机。
杭罗织造工艺复杂,学起来要有足够的耐心,特别是传统水织法,一到冬天,工人的手都会烂掉,许多人因吃不了这苦而放弃了,但邵官兴坚持了下来。现在,年近花甲的邵官兴已经有了五六个徒弟,不过他说,要想复兴杭罗织造技艺,目前的传承还远远不够。以前,罗在艮山门一带是各家各谁都会做了,到目前,全国只有邵家一支独苗。因为这个活又累又苦,后代培养很少。邵官兴说:“能够喜欢就来学,我真想他认认真真,对这个有兴趣,才能发扬光大。”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而且要发扬光大。杭罗的家族技艺传承了300多年,G20峰会上,两千套杭罗,不仅仅是荣耀,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与铺天盖地的那些看似“丝”的“商品”不同,杭罗是真丝,百分百的真丝,货真价实。一个法国人来到中国,深深迷恋杭罗,他在福兴厂房里足足看了6个多小时。法国人执意拿出1000法郎买产品,邵官兴只收了该收的部分。在市场经济浪潮搏击与坚守,靠的是“诚”字、“实”字,并非所谓的“经商”,而是诚实的“为人”,我觉得是先有祖祖辈辈的家风,有了他们的为人,才有了他们为民族气节,为国家荣誉所做的一切,才有了我们引以为豪的“传家宝”。
邵官兴今年62岁了,无论他过往的岁月如何千丝万缕、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在时光的穿梭里,终是被平平整整细细密密地织成了一匹罗,一匹杭罗。那飘逸如烟霭流动的杭罗,每一个绞纱孔里都沉淀下他生命的痕迹。“我们家从爷爷辈开始,就一直以生产、销售丝织纺织品为生,到现在我家织杭罗150多年了。”清末,邵官兴的爷爷邵明财就在宣家埠经营杭罗,后来邵明财把创下的产业和全套手艺传给了邵官兴的父亲邵锦全。
邵官兴从未见过爷爷,爷爷的事都是从父亲嘴里听说的。邵明财小时候,因为自己父亲说:“你只要学会了织绸机格门手艺,贼偷勿去,火烧勿掉,在伢(我们)介大的蚕桑地区,何愁将来沒有饭吃?”遂去到杭州艮山门外莫衙营的一家机坊里学艺,用土织机织杭罗。因为他心灵手巧,一天能织两丈罗,深得机坊主喜爱,出师后,那个郭姓的机坊主把自家四台土织机分给了一台给他,靠这台织机起家,邵明财创造了邵家不小的家业。
爷爷的家业和织罗的技艺传到了父亲邵锦全这里,却在时代的风云剧变中几度飘摇。从1937年到1977年十年文革结束,几十年的时间里,邵家的织机增增减减、停停开开,而传承在这个家族里却一直未曾断过。1954年生人的邵官兴是家族传承的第三代,从小就听母亲说杭罗的故事:1937年,刚刚嫁到邵家不久的她,为了躲避日军疯狂地抢掠,将家里稍微值钱的物品都埋在了附近的地窖里。抗战结束,打开地窖,潮湿阴暗的环境让埋进去物品霉烂不堪,可自己那件用杭罗织成的嫁衣除了颜色稍褪,居然一丝无损。“我那时小,但帮妈妈干活,常常听她讲这个事,我就在心里认定杭罗是好东西。”那时除了泡在机房里帮大人结结丝做些小活,他还喜欢跟着父亲拉着装满杭罗的洋轧车去艮山门的运河码头卖。卖杭罗的钱可以给家里换来油盐酱醋、腌过的鱼肉和各种平常吃不到的荤菜,除了这些,父亲还会单买几颗糖给他吃。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邵官兴心里深深植入了一个概念:学会织杭罗就能养家糊口,学艺精就能用双手创作幸福生活。
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G20国礼丝绸风彩礼
就想把家族的工艺传承下去
20世纪末,现代化的进程对工艺复杂产量又低的杭罗生产带来了巨大冲击,很多杭罗机坊纷纷倒闭,一些大的丝绸厂也停掉了生产杭罗。“大约90年代初开始,使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的厂家,只剩下我们福兴丝绸厂一家了。”邵官兴说。原料价格上涨,市场价格下降,出货量减少。2000年,福兴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增加了绣花、服装成衣等业务来贴补维持杭罗的生产。
“那时候也曾想放弃掉厂子,转行去干别的。我头脑蛮灵的,我相信我做其他的也能做好的。”当他去厂里的老订户,像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等说明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却都提前支付了他货款,希望他不要让从他爷爷辈就建立的合作中断,也相信他不会让杭罗技艺的传承就这样中断。如此信任和期望让打消了放弃的念头,再次回到厂里又拿起织罗的梭。2009年,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列入“世遗”。
“杭罗要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提高生产效率。杭罗,我织了一辈子,也改了一辈子。”他说,凭借多年经验、通过不断反复试验,邵官兴完成了传统杭罗水织法的半自动化改造。经过改良后的杭罗织机,能够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每天每台机器生产杭罗18到20米,比原来的手工织机生产效率提高几倍。虽然比起原来,效率提高了,可在日新月异的新生活里,老手艺生存却仍是颇多艰难。
为了杭罗的发展,邵官兴从银行贷款了三千多万建起新厂房,成立了杭罗博物馆。这三千万贷款成了压在他身上昼夜难去的背负,“光一年的利息就要四百多万,厂子的利润还不够还利息。压力真的太大了,觉都睡不着。”
他曾想能够在博物馆里展示从栽桑养蚕到结茧缫丝,再到摇纡织罗的整个过程。只是现在只是放了些织罗所需的一些工具,至于栽桑养蚕:“唉!勿成功、勿成功。老底子宣家埠一带乌茵茵全是桑园地,现在哪儿还有土地种桑园!”
杭罗织造工艺复杂,最少要七年时间才能学到手全套的工艺,要有足够的恒心耐心。邵官兴的厂织罗又是采用的传统水织法,手要经常浸在泡蚕丝的水中,一到冬天,工人的手都会皴裂烂掉。虽然每年邵官兴的厂里都要新招个上百人,大多数都因吃不了苦,不到几个月就走人了,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以前,罗在艮山门一带是各家各谁都会做了的,到目前了,全国只有我们一支独苗。想要提高待遇、留下些头脑灵光的年轻人教他们,经济上又承受不了。”
“世界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杭罗是世界遗产呀,你说是不是正能量,要不要保护和传承下去呀?”他不断地说着这样的话,不像是在求得我们的回答,却像是在说服自己。
唯一两个字并非是骄傲,还有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量。一根丝线断了,邵官兴用几秒的时间把接起来,万根丝线断了,邵官兴用一小时把它们接续起来。可他不知道,有一天他的织机停下来,这织机上织就的杭罗是不是就成了最后一匹。
世界上最后三台纯手工杭罗织机——全部由木头和竹片制成
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G20国礼丝绸风彩礼
仁者不轻绝,智者不轻怨。用时间和毅力织就的杭罗,有其特有的光泽和柔韧,品质经久不衰。曾经,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世界火箭专家钱学森忆起儿时穿过杭罗,亲自来访到杭州福兴厂,就在生产杭罗的老旧车间里,与邵官兴深有感慨地说:“研究两弹一星的人有很多,但是杭罗却只有你们。”
我想,就像我用再多语言也难以描述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人生,又何尝不像这杭罗,千辛万苦织就而成,看上去的华丽背后,承载多少使命和坚韧,才有那破茧成蝶的千变万化,也才有那巧夺天工的品质内涵被世人所爱,永远不变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诚心友善,代代相传。
感谢关注!
- 文章归档
-
- 2020年11月 (60)
- 2020年10月 (312)
- 2020年9月 (304)
- 2020年8月 (315)
- 2020年7月 (314)
- 2020年6月 (292)
- 2020年5月 (316)
- 2020年4月 (303)
- 2020年3月 (312)
- 2020年2月 (282)
- 2020年1月 (312)
- 2019年12月 (312)
- 2019年11月 (196)
- 2019年10月 (240)
- 2019年9月 (292)
- 2019年8月 (221)
- 2019年7月 (90)
- 2019年6月 (98)
- 2019年5月 (102)
- 2019年4月 (1607)
- 2019年3月 (2200)
- 2019年2月 (359)
- 2019年1月 (382)
- 2018年12月 (213)
- 2018年11月 (299)
- 2018年10月 (300)
- 2018年9月 (302)
- 2018年8月 (302)
- 2018年7月 (312)
- 2018年6月 (301)
- 2018年5月 (313)
- 2018年4月 (305)
- 2018年3月 (315)
- 2018年2月 (287)
- 2018年1月 (303)
- 2017年12月 (312)
- 2017年11月 (297)
- 2017年10月 (306)
- 2017年9月 (311)
- 2017年8月 (309)
- 2017年7月 (164)
- 2017年6月 (86)
- 2017年5月 (105)
- 2017年4月 (105)
- 2017年3月 (101)
- 2017年2月 (93)
- 2017年1月 (88)
- 2016年12月 (92)
- 2016年11月 (92)
- 2016年10月 (94)
- 2016年9月 (93)
- 2016年8月 (86)
- 2016年7月 (92)
- 2016年6月 (87)
- 2016年5月 (91)
- 2016年4月 (101)
- 2016年3月 (102)
- 2016年2月 (92)
- 2016年1月 (93)
- 2015年12月 (95)
- 2015年11月 (90)
- 2015年10月 (97)
- 2015年9月 (100)
- 2015年8月 (91)
- 2015年7月 (95)
- 2015年6月 (86)
- 2015年5月 (98)
- 2015年4月 (96)
- 2015年3月 (94)
- 2015年2月 (85)
- 2015年1月 (94)
- 2014年12月 (87)
- 2014年11月 (79)
- 2014年10月 (104)
- 2014年9月 (90)
- 2014年8月 (83)
- 2014年7月 (99)
- 2014年6月 (87)
- 2014年5月 (94)
- 2014年4月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