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力学哥崔莺莺的知识焦虑-白谓之章

发布时间: 2019-03-25 浏览: 251

力学哥崔莺莺的知识焦虑-白谓之章

力学哥
1
罗振宇的骗局,我可能缺乏足够的依据支持或反对,但知识焦虑和文化商人之类的词汇或事实,或可一说。
不能否认,知识焦虑是存在甚至普遍存在的。在大时代面前的恐慌如茫茫荒野,因为扎根于对成功的执著,几乎每个人都有时代病。知识焦只是其中一种,且非人人皆是。
所谓知识焦虑,这个词本身就是以罗振宇为代表的互联网弄潮儿组合出的合成词。按他们的逻辑,知识焦虑是一个人面对风起云涌的时代对自身知识从量级到结构的全面溃败。某种难以清晰描绘的惶恐迫使患者如海绵般广泛地吸取各种或新或旧的知识,然后再把自己如海绵般压扁挤干,腾出空间来继续吸收。知识焦虑的本质是根号下的自我焦虑乘以成功焦虑的平方,所得之积恰是罗振宇们的创业起点。
尽管被描绘成一种时代病和贵族病,但其实所谓知识焦虑一点儿都不新鲜,几乎是个古董级别的老疮疤。丘父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庄周讲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杜工部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阳明子道:“光不仅在烛上”。船山先生写:“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凡此种种,可见古之圣贤焦虑久矣。互联网的作用,不是再次唤醒了人们的知识耻感,而是将这份先哲的忧伤拉下了马,捧到普罗大众眼面前。
知道这个,至少可以保持一份在知识面前的天真与纯洁——将解决知识困境的希望交付给他人,不管这个他人多么牛逼,都是不太靠谱的。
可以说出第一个结论了。知识焦虑与人类发展史同龄,只是在最大的民主贩子互联网独占鳌头之后,平民黔首皆可染指亵玩,游戏的性质随之颠覆。
2
于是悖论或BUG就出现了:标榜精英的众多收费课程设计者们,他们是如何知道我们草民蝼蚁的焦虑的呢?答案,可能是,他们啊,根本就不需要知道。
在尊严与人格都可以明码标价的商业社会,将知识放在超市货架上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甚至堪称一件大好事。付出一定金钱,就能收获某种某个某丁点儿知识,虽然亚当斯密或者马克思都解释不了这个交易,但有买方就有市场,有市场就必然有专家。何况,对大多数付出力所能及的金钱的消费者来说,知识是否在付费之后吸收度陡增暂且不论,这种交易知识的行为本身,就如当年资本来到人间一样,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个肮脏的东西,叫虚荣。借书满架,无非装蒜。
当然,这不是定论,只是臆测。毕竟,打死我也无法相信那5000万+知识付费用户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行业精英。
更让我连相信的相字都无法相信的是,供应商给我们就是我们需要的。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您又不是耶稣。
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呼唤,其实质是对操作指南和解题方法的呼唤。要当着大领导讲话,就需要一份演讲技巧清单;需要给孩子写一份亲子读书报告,就需要一些书目梗概和写作速成;理解不了某个综艺节目的梗,就得回顾一下美国脱口秀发展史;孩子小升初恐慌中考恐慌高考恐慌,就必须学点儿应用心理学和脑科学。百姓们需要的是心算法、方程式,互联网公司给我们的是数学和化学。它们都是知识,但却完全不同。让每个修理自行车的大爷都深谙机械动力学当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好愿望,但问题在于,大爷们可能并不想知道。
于是,空子或商机就出现了。尽管卖给你的唐诗宋词小八卦对理解《赤壁怀古》没有实际帮助,但你敢说没有帮助吗?
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了:互联网经济发展到今天,终端的消费者已经逐渐隐身为可以用几页PPT就能精准描绘的人群,而这个你卖我买的游戏却逐渐抵达一个骇人的分水岭——装逼是刚需中的刚需。
3
  知识供应商提供的商品因为没有国际标准或ISO的认证标识,所以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之势。知识购买者则心有灵犀地在琳琅满目的知识货架前凭标签或推荐语任意选择,回家品味一番,发觉暂时效用微弱,就收藏先另存为,以待来用。知识不占地方,还比沛海纳更能赢得刮目相看,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立论,确有实用主义的市侩气息,为了一窥究竟,我亲自付费买了几套课程几本有声书,而且每天至少听一个小时。怎么说呢,观感是复杂的。
以下纯属个人体验,不足为训。
接触这些新鲜的所为知识之初,确实有明目提神之效果,世界和眼界似乎被生生打开,前所未有的角度和思路纷至沓来。总之,感觉非常非常之美好。这个美好后面,藏着一件坏事:我终于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终于比昨天牛逼了一点。
随着接收量越来越大,美好的感觉还在,而且还是很逼人,但新的感受也跟着层叠涌现了。大致有:
1.消化问题。听或看的时候,每个字儿都金子般闪耀手术刀般精准,听完了回想,只留一半句,这一半句只留一半天。
2.应用问题。作为阳明先生的门徒,知行合一一直是一切学习行为的试金石。但是,把一个经济学原理甚至心理学窍门运用到实际工作或真实生活中,确实相当于把一定三山帽戴在二郎神头上,都挺对,但都不太对。
3.矛盾问题。即使是同一个课程,也存在这非常明显的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找到抵牾的两篇细读,行文都非常信誓旦旦,信哪个呢?
4.表里问题。课程只给冰山一角,原著或参考文献要么浩若烟海要么遥不可及。周星驰当年要和刘松仁学武功,刘松仁指了一堆书让他的。周星星说这要读到什么时候?刘松仁说,这只是目录。网售知识,都是目录。只读目录就甩开膀子开练,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几率把独孤九剑练成辟邪剑法。
5.钱的问题。表面上,用几百大元买一整年的课,一课时也就块把钱,但仔细一琢磨,不对。一个人几百,百万人是多少?一想到这个,学习这件事真的很难很难单纯本分,无论对掏钱的人还是收钱的人。
客观地说,知识买卖中消费者的体验不啻一段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确实有收获,而且收获颇丰,但内功练成无处使,内功变为无用功,这个锅只能消费者来背。不过要非常公正地说,凭此就断言罗振宇们是骗子,私以为万万不可。补药无害,个体有异,吃了药再骂卖药人,不讲究。这好像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我想说,没办法,这事儿,就是一稀泥啊。
扎堆儿不仅仅是买方,卖方亦然。对于知识体系已然牢固的人来说,任何知识,无论是天文还是物理,都是好的,这个“好”就是这些知识的唯一和终极的魅力。对于那些更需要实用技能的人来说,知识和知识之间有一条叫做有用的铡刀,快刀斩下去,锦缎也乱麻。罗振宇们无论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在做生意,但知识本身,无论多么金光闪闪,都是无用的。这就造成了买卖不成仁义也不在的氛围,其中的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丧失或矫饰着各自的平常心。
最后一个结论由此得出:将知识置于卖场,必然需对其进行装潢改造或裁剪嫁接,原汁原味绝不可能。汲取知识和主动学习,其实天壤有别。当卖方出于对商业规律的稔熟对知识进行各种葵花点穴手般的精准改造之时,买方正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用有限的精力获得一些介于用于和无用之间的概念、流程、操作指南和小聪明。默契虽然一下子没有达成,但只是时间问题。
4
当初崔莺莺被过客张珙把魂儿勾了去,瞬息间诗书教训统统抛之脑后,一门心思和这个小后生耳鬓厮磨到天荒地老。但即使如此,她也没有忘记,在张生考试之前,交代他: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崔莺莺女士的焦虑是爱的痴狂且心慌,汲汲渴求与患得患失交加,但她没有因此就三观倒错讨价还价,虽然她本质上还是一个爱情的傀儡。
真正的学习者应如是。他们或许不会排斥文化商人兜售的各类商品,但一定也不会囫囵吞枣照单全收。真正的学习者不在乎用处,他们对原著的忠贞几乎成为一种强迫症。花样百出的知识贩子提供的任何东西,真正的学习者都会将之视为药引或钥匙,他们关注和追逐的是药本身以及门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振宇们一不可能穷尽知识门类,二不可能读遍时间每一本书,三更不至于永远不懂装懂。
真正的学习者似采茶人,茶园处处尽屐齿,我只取一两叶。找得到茶园,当然不信导游的屁话,懂得茶禅本一,自然不求甘饴,更,不求涩苦。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