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力学哥巧摘蜂窝除隐患-外滩社工沙龙

发布时间: 2019-03-26 浏览: 241

力学哥巧摘蜂窝除隐患-外滩社工沙龙

力学哥【案例起因】我在2014年7月14日下块时,所辖四川中路592号居民纷纷反映说近日每天早晚总有不少蜜蜂在家中飞进飞出,吓得大家都不敢开窗,生怕被蜇伤。希望居委设法解决。
【工作过程】根据居民描述和我平日里积累的博物学知识,估计有分巢的胡蜂或马蜂(百度百科认为胡蜂就是马蜂,但事实上这是两种不同的蜂类,所以度娘不可全信)在附近搭建了新巢,但即使拨打119电话求助,也应在知晓蜂巢确切位置的前提下方可操作,因此必须先找出蜂窝。我知道蜂类通常清晨出巢、黄昏归巢,于是当天下班并未急着回家,而是继续蹲守,留意蜂群动向,直到傍晚18:10出现零星工蜂归巢,18:25数量最多,至18:50便再无动静,同时发现它们最终全部飞入隔壁四川中路588号三楼一户空置房阳台。回办公室后立即致电该户户主,告知情况并约定于16日白天(之所以选择白天是因为此时蜇人的工蜂离巢,可放心查找)会面处理此事。
两天后,我和房东上楼查看,果然发现阳台屋檐下有个马蜂窝,所幸蜂窝不大,似可自行摘除。于是我让房东留下钥匙,于当晚19:30工蜂全部入巢(以便一网打尽)后,穿上雨衣、雨裤、雨靴,戴上助动车头盔和橡皮手套,手持塑料马夹袋,爬上凳子,迅速用袋套住蜂窝,两手捏紧其根部,用力扯下,再扎紧袋口扔进垃圾桶,一解居民后顾之忧。虽然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但因时值盛夏酷暑,又穿戴着厚厚的护具,热得我汗流浃背。事后,我又提醒周边居民禁止乱丢生活垃圾,以防吸引嗜食腐烂发酵食品的马蜂筑巢。
【社工收获】北京大学科技发展中心刘华杰教授曾指出:博物学的本质就是生活经验,其非标准化的致知方式与科学方法论相去甚远,因此似乎难登神圣的科学殿堂,但美丽而“无用”的博物学常识却完全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因此,在社区工作中,我一向重视博物学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并经常以读书会或科普公益讲座等形式向居委干部和社区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传授生活中的博物常识,让博物学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沟通手段,也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存在方式。
【案例点评】郑炜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植物园的特约志愿讲解员,有多年丰富的知识积累。虽然这个案例回顾的是几年前的事情,但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事件的详细过程,为我们今后如何处理蜂类筑巢的情况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只是,塑料袋一套后扔进垃圾箱,环卫工人或者拾荒者是否会被误伤?送佛还是要送到西啊!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