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力学哥峰峰探秘|佛道两教和睦相处的风水宝地皇姑庵-微观峰峰

发布时间: 2019-03-26 浏览: 283

力学哥峰峰探秘|佛道两教和睦相处的风水宝地皇姑庵-微观峰峰

力学哥
皇姑庵石窟
皇姑庵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大社镇西南五公里的深山幽谷之中,隔凤凰台和天宫峰与北响堂寺东西相峙,沿寺后坡村西行,顺季节河河床而上,过中台山,便可遥见隐藏在绿柏翠崖下的皇姑庵。
洞天福地 占尽风水

沿一条小山岭的岭脊拾九十九级台阶而上,登至皇姑庵的山门——天中山,回头望,两侧是沟壑,中间的山脊好似一条石龙卧在庵底,龙头是山门,龙尾是登庵的台阶,恰似一条祥龙托着整个庵,这是皇姑庵的第一奇。
穿过青石砌成的拱券式山门,走过阴阴森森的古柏,抬头仰望,只见三面环山,背靠翠崖,正面向阳,整个地形像个栲栳圈、簸簯掌的太师椅,诸群仙稳座在各自的洞府中,享受着人间的香火,这是皇姑庵的第二奇。
山风习习,细细观看挂在庙宇上的条条经幡和面面彩旗,无论山风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变化,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经幡和彩旗都飘向东南方向,从不变化,这是皇姑庵的第三奇。
拾青石台阶而上,走进翠崖下座西面东的滴水洞,细流潺潺,泉水叮咚作响,数潭积水清澈冰凉,捧一口喝,甘甜无比,传说可以包治百病。再涝的天,潭水不溢,再旱的天,潭水不干,这是皇姑庵的第四奇。

庵内的窟中佛、洞内仙、庙里神,脚踏祥龙,背靠翠崖,面南稳座在太师椅的宝座上,有森森古柏遮阴,沐浴着阳光和山风,聆听着滴水伴音,接受着人间善男信女的虔诚朝拜,享受着人间的香火。真可谓,人间风水宝地神仙占,此地洞天福地众神享,真是出家修行得道成仙的好地方。
皇姑庵的由来

皇姑庵最初叫朝阳洞,后又改叫太清庵。相传在隋朝有一个王妃的女儿,因不满其父亲的残暴统治,路过此地,见其山高岭峻,风景静雅,远离世尘,向阳背风,且有滴水伴音,是个出家修行的好去处,遂决定在此出家。有皇帝女儿在此修行,于是后人便把太清庵改叫做皇姑庵。
她居住修行的滴水洞叫皇姑洞。居于翠崖崖壁正下方的石窟,坐正北朝正南,正午太阳光完全可以照进石窟内,所以石窟最初叫朝阳洞。窟门为拱圆形门洞,高1.5米,宽0.9米。门右侧有一方形龛,龛内雕一身力士像。力士扬手叉腰,竖眉暴眼,龇牙咧嘴,肌肉暴突,头后有宝缯飞扬。上身赤裸,下身仅着小裙,周身缠绕帔帛。窟门左侧有一阴线刻的方槽,大小与右龛同,可能是左力士的雏形,不知什么原因未刻完工。甬门深0.8米,门道左侧有“大明国河南彰德府安阳县善人…在鼓山太清庵朝阳洞装塑北极玄天上帝…左右俱全,嘉靖岁次甲子秋九月,主持道士段真”的阴刻铭文。铭文中所记是指玄天上帝殿的建造和装塑时间,而非指石窟的开凿。

窟内平面为横长方形,窟顶为前底后高的半坡形。洞窟进深2.3米,面宽3米。窟内只有正壁和右壁开龛造像。正壁凿有一0.55米高的基坛,壁的中央开一小龛,龛高仅0.8米,龛形因水蚀严重已模糊不清,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三身像。像的细部也因水蚀而模糊不清。主尊为一坐佛,通高0.67米,身着敷搭双肩式大衣。左右侧菩萨立于高圆座上,头戴花冠。头后有桃园形头光。菩萨体态丰满,腰枝扭曲,富有东方女性温柔善良的体貌特征。
右侧壁正中开大龛,该龛像是皇姑庵石窟中最大的一尊。龛为方形,高1.7米,宽1.73米。龛内雕一坐佛。像高1.4米,头残,(可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被破坏)脑后有两层素面圆形头光。佛体态略显扁平,身着坦右袈裟,袈裟衣纹刻线呈突起线条状。袈裟覆盖于腿上又平铺在束腰须弥方座上,衣摆仅垂至方座的上方。

皇姑庵石窟的开凿年代没有确切文字的记载,但仔细观看窟内外石像的造型、服饰和面部神态表情,以及全身肌肉力量表现及足部、颈部的特征,雕刻的表现技法应与南北响堂寺的石刻为同一时期的作品,或稍晚一些,大致在北齐武平三年左右的时间(公元570——576之间)。
皇姑庵除最早开凿的石窟外,在石窟的西侧有一天然溶洞,因常年滴水又叫滴水洞和皇姑洞,到了元末明初,佛教衰落,寺院荒废,开始有道士入住,入住的道士在朝阳洞的正前修建了供奉道教始祖的玄天上帝殿,到成化八年又修建太上老君庙,但其规模比较小,使皇姑庵由最初的佛教寺院变成了以道教为主的道观,佛道两教在此相互融合,亲如一家,真是佛在洞里座,仙在洞外行的奇特景象。到清朝的乾隆三年又在西南的半悬崖上,创建了供奉孙悟空的大圣洞。到现在皇姑庵共有石窟朝阳洞一座,天然溶洞皇姑洞一个,老君庙一座,玄天殿一座,大圣洞一个,南北山门两个,十一棵古柏以及数十块碑刻,其中明代碑刻七块(其中损坏四块,残体还在),清代碑刻四块,民国两块,近代两块。最早的碑记为明代1564年,最晚的则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
道教盛行,香火旺盛

皇姑庵最初的创建是佛教寺院。唐宋两朝,香火旺盛,寺僧众多,是鼓山鳳凰台以东影响最大的寺院。到了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寺僧皆散,寺院荒废。到了明朝的建文帝时,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手握重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自称是北方的玄武神和真武大帝(道教的始祖),发动“靖难之役”,在北京起兵造反夺取了他侄儿的皇帝宝座,做了永乐皇帝。有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加上皇姑庵佛教寺院的荒废,在道教盛行的年代里,道教趁虚而入,这块风水宝地,由佛教寺院,变成了道教圣地。
道教的入住,扩大了皇姑庵的香火,到了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主持道士段真携徒萧义德,徒孙马慈仲、李慈顺、唐通、池慈成等,大兴土木,重修了供奉道教始祖的玄天上帝殿,标志着道教兴盛的开始。(见朝阳洞门右侧铭刻)。

明隆庆五年(1571年)皇姑庵的主持成了在武当山修行出家的河间府肃宁县道士曹全忠。他的道法很高,在他任主持期间,广收门徒,传播道教,皇姑庵的发展到了香火兴旺的鼎盛时期。其徒弟班真寿、孟真太、李真常等二十多人在此常年修行,由于修行的道士众多,庙宇又少,在这种情况下,主持曹全忠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离皇姑庵岭后西南侧的五百米处,有一平坦的山谷,土地肥沃,又有水源,让众多修行的道士在此居住,既离庵不远,又不用下山,一举两得,后来,把众道士居住修行的地方叫做——老道坪。现在仍有水井、磨盘、石头房屋等遗迹。在老道坪正南一百米处,七八株古柏和四五个坟头显得肃穆而孤单,既没墓碑也无墓主。据传说是曹全忠及其门徒的墓地,这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
明万历三年七月(1575年)曹全忠的门徒孟真太任皇姑庵的主持。除了正常的道教、佛教活动外,在他的主持下,还修建了东西两个山门,并栽种了十一株古柏。郁郁葱葱的古柏,历尽四百多年的风雨,不仅增添了皇姑庵的幽雅静谧,也见证了皇姑庵的沧桑变迁,仍象一群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净土,除给来这里祈福求祥,旅游观光、休闲考察的人们遮阳避阴外,阴阴森森的古柏也给皇姑庵石窟带来了勃勃生机。
明万历二十年六月(1598年)曹全忠的门徒李真常,任皇姑庵的主持。据传说他遇到了一位善看风水的南方云游高人,也叫“小南蛮”。有一天,这位高人沿太行山的山势从北向南风尘仆仆一路走寻过来,在鼓山的最高峰鳳凰台下停顿了一下,便来到了鳳凰台前的皇姑庵,主持李真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他们两个秉烛夜谈,话谈的很是投机,李真常谈到了准备扩建重修玄天上帝殿的想法,可是苦于没有银两,不能实现愿望的尴尬与无奈。这位高人听后,略为沉思了一下,然后神秘告诉他,五天后,你沐浴更衣,子夜时分你坐于滴水洞内的皇姑娘娘牌位前,闭目养神,自然有人告诉你扩建重修玄天上帝殿的办法。第二天醒来,早已不见这位高人。五天后,半信半疑的主持李真常按高人的指点,沐浴更衣,怀着虔诚的心,座在了皇姑娘娘的牌位前,闭目养神,子夜时分,已昏昏欲睡的他,仿佛听见皇姑娘娘在说,鳳凰不落无宝之地,鳳凰台前一百步,有一块平镜一样的土地,三丈见方,向下挖,有一石洞,洞内有一酷似碾磙的石头,用滴水洞里的水连煮七天七夜,剩下的就是白银,所得银两完全够扩建玄天殿。醒来却是南柯一梦。虽然是一个传说,但鳳凰台前一百步的平地确实有个一个石洞,深不见底,当地人叫它银磙洞。在主持李真常的多方募捐下,半年后,凑足了扩建重修玄天上帝殿的银两。接下来就是往山上运砖石。话说系山主之一的薛村村,有一个韩姓放羊老头,放羊时常到庵中喝水,与主持李真常是故交,得知他正在为往山上运砖石发愁时,哈哈一笑,这个我自有办法,不出十天就能把两万块砖运到庵中,但你要准备三百条麻绳。原来,韩老头的办法是,用麻绳系住两块砖,往每个羊背上一放,用羊把砖运上山,果不出所料,不到十天全部把两万块砖运到了庵中,在建筑材料准备齐全后,扩建重修了玄天上帝殿,由原来的一间庙舍,变成了三间两楹的高大殿堂,成为皇姑庵最大最好的建筑。使皇姑庵的香火达到了最鼎盛时期。
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系山主之一的庄里村,有个赵员外,他的小女儿生了一场大病,遍请名医也没治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到皇姑庵祈求神灵保佑,主持道士李真常用滴水洞的泉水和在鼓山上采的中草药,经过精心调理,不到两个月,就使赵员外的女儿恢复了健康。为了感谢李真常道士高超的医术和道术,赵员外捐香火功德钱白银一百两,并立碑以示感谢。(见《赵府香火院万人碑记》)。
清乾隆三年在庵的西南半悬崖上,创建了供奉孙悟空的大圣洞。高高在上的孙大圣,手搭凉棚,戏嬉着群仙,增添了佛道圣地的诙谐与幽默。
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玄天上帝殿被滚落的山石砸毁,重修时,把砖木顶改为拱券式的青石顶,又叫无梁殿,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现在保留的玄天上帝殿就是这一时期的建筑。(见《重修玉皇顶碑记》)。
民国十二(公元1923年)年天下大旱,夏秋两季颗粒无收,当地许多人外出逃荒,也饿死了一些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系山主之首的薛村村大社首韩文炳、张维新等携其他山主社首和全体村民到皇姑庵祈求神灵的保佑,祈求天降甘霖,救民与灾荒之中。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是有记载的天下大旱之年,许多地方连种子也未播,而唯独鼓山前的薛村、庄里、南岗、大社、彦亭,牛二庄的地界普降甘霖,是个丰收年,不能不说是个奇特现象。有了皇姑庵神灵的保佑,当地人的虔诚朝拜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兴盛。
皇姑庵的庙产

皇姑庵清朝时的香火远没有明朝旺盛,清朝的多次重修只是在明朝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清朝嘉庆时期,皇姑庵的主持变成了来明师徒,尽管此时的香火没有明朝兴盛,但在周边的乡村影响仍很大,除每月的初一、十五有许多朝山进香的香客外,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皇姑庵的传统庙会,连会三天,人山人海,无论有多少香客,滴水洞中的泉水也饮不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在游玩完皇姑庵后,带泉水下山,传说可以包治百病,包治百病虽无科学道理,但泉水清澈冰凉甘甜确是事实,笔者也多次考察皇姑庵,亲自品尝过其美味。

当时的庙产范围;“东至中台山东头,西至鳳凰台,南至母猪峡七里湾,北至大庙岭赵王庙”(见滴水洞内的《小石碑记》)。这样看来,皇姑庵的庙产要比北响堂还要大,可以说鳳凰台以东几乎都属于皇姑庵所有,与北响堂东西平分鼓山。碑记中提到的中台山是位于皇姑庵东南方的一个馒头状的山包,西侧的鳳凰台即鼓山的最高峰鳳凰台(又叫老石台),南侧的母猪峡七里湾即水浴寺(又叫小响堂)西侧的狭长山谷。而北侧的大庙岭赵王墓却令人费解,据《彰德府志》记载,邯郸县与永年县的西北交界有一座赵王陵,是战国时期七代帝王的陵寝,皇姑庵的庙产再大也不可能远到邯郸县和永年县。查阅《武安县志》和地方文献资料,也未有对皇姑庵北侧大庙岭赵王墓的记载,笔者也多次实地踏察并走访当地的老人,也无人知晓大庙岭是什么地方,更不知道有赵王墓,因此皇姑庵的北侧庙界暂时无法界定。据《武安县志》记载,武安县山南有四座寺庙,从南往北依次是,一是水浴寺,在皇姑庵东南方向五里外的山谷口,与皇姑庵的庙界是东台山的东头;二是皇姑庵;三是皇姑庵往北过分水岭的山谷口外,有一个北宋时修建的大寺庙——偏梁寺,四是偏梁寺往北五里路有唐开元年间修建的寺庙——白马寺。这样看来,皇姑庵庙产的北界应该在偏梁寺以南和皇姑庵以北的分水岭一带,令人费解的大庙岭和赵王墓为皇姑庵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神秘色彩。

现在的皇姑庵依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春天山花遍野,盛夏古柏遮阴,金秋层林尽染,严冬冰凌晶莹剔透,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置身其中,有森森古柏遮阴,幽雅静谧,远离了都市的喧闹,忘掉了所有的烦恼,沐浴着阳光和清凉的山风,聆听着滴水伴音,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仙感。冬暖夏凉的气候,风景宜人的环境,再加上佛道两教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多元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奇特现象,以及许多美丽的传说,是令人向往旅游观光,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皇姑庵石窟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编辑:张 坤
■摄影:何园园
■文字:孟祥书
■编审:何旭丹

猜你喜欢
1、披星戴月,挥汗如雨,他们把美丽写在峰峰大地上!
2、他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不说你也知道是谁了吧
3、一万五千斤西瓜滞销,请伸手帮帮张家楼的这位瓜农!
4、地道和村味儿,这家店你吃一次就会沦陷!
5、视频 | 峰峰新闻7月6日、7日内容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