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力学哥巍然矗立彼得的城-黄杰笔记

发布时间: 2019-03-31 浏览: 305

力学哥巍然矗立彼得的城-黄杰笔记

力学哥?


300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沼泽,衰草萋萋,人迹罕至。那里靠近波罗的海,从涅瓦河上吹过来的阵阵凛厉的海风像一把把刀子,白色的海鸥时而跃起时而低滑,不住地发出孤独的呜咽。
1703年5月27日(俄历5月16日),一个平常的日子。在涅瓦河入海口跑满野兔的小岛上,一个军事要塞开始奠基。
10天前,俄国的舰队第一次打败了北方骄傲的瑞典人,这片沼泽地被作为战利品划给了俄国。年轻气盛的彼得沙皇喜不自禁——他垂涎这片土地很久了。此前一天,身高近2.04米的沙皇就迫不及待地住进了岛上刚搭建的只有2.5米高的简陋的“小屋”,他从身边士兵手中夺过一把刺刀,用力朝地上划下两个十字形划痕,他发誓:要“在海边牢固地站住脚”,在这里,一座伟大的城市将要诞生!要塞及其周围的未来区域被命名为“圣彼得堡”,据说是为了纪念基督教的庇护圣徒彼得,他的纪念日是6月29日。“彼得小屋”也是圣彼得堡的第一座建筑,存留至今。

彼得要塞
彼得沙皇是如此喜爱这里,以致于第二年就在书信里称之为“首都圣彼得堡”。9年后的1712年,他力排众议,真的把首都从舒适繁华的莫斯科迁了过来。彼得疯了!在世人的疑惑眼神中,一国之都,竟不可思议地从国家的中心位置迁移到了危机四伏的边境!马克思也不得不感叹彼得“以特有的胆略把新都建在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海岸上,距离边境几乎在步枪射程之内……把它置于一个不能保证安全的地位”。但到1725年彼得去世时,这里已经成为有9万多居民的大城市了,900多艘贸易海船整齐地停泊在港口。
当年建造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而惨重的代价,先后动员了约十万名工匠,工程之浩大艰辛形同苦役,不断有人逃跑,又不断抓人补充,死伤无数,用帑无数。彼得曾经下令,俄罗斯任何地方禁止用石头盖房子,全国所有的石头都要集中运到这里充当地基,而且凡是进入圣彼得堡的船只都要交“石头税”:大船30块,小船10块,每块不小于10磅;被强迫迁入该城的居民每个人必须提供100块石头,其他每个进城的人也必须带入一些石头。为了充实人口,彼得敕令莫斯科的某些社会阶层或行业的人(如军人与商人等)必须无条件移居圣彼得堡。雄心勃勃的彼得要把当年的沼泽之地打造成俄罗斯的天堂,要将全世界特别是欧洲城市的所有美丽壮观都汇聚于此。9艘大帆船满载数百名欧洲资深建筑师、木匠、桥梁专家以及海军军官来到这里,众多艺术家、建筑家、雕塑家、雕刻家也纷至沓来。彼得邀请法国人勒布隆来制定城市建设总规划,邀请意大利、德意志、瑞士等国建筑师主持修建各种建筑,规划中几乎包括18-20世纪欧洲各国及俄罗斯所有的建筑风格,圣彼得堡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按照统一规划建造的城市。他自己则经常手拿木棍到各个工地监督查看,整座城市浸透了他的构思和心血。圣彼得堡无疑是彼得的城,是彼得的理想之城。彼得之后,伊丽莎白女皇从意大利请来一流的建筑师和工匠,创建了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冬宫的一部分)、斯莫尔尼教堂和皇村的宏伟宫殿;叶卡捷琳娜大帝、亚历山大一世请法国人设计了艺术学院,请英国人设计了巴弗洛夫斯克宫,请意大利人设计了俄罗斯博物馆和剧院,俄罗斯名匠则设计了喀山大教堂和海军部。经过彼得继任者们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这座城市就这样成了气势恢宏的万国建筑博物馆,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以整座城市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另一个城市是布拉格)。

冬宫里阅读的女人
然而,对这座城市的争议也持续了300年。俄罗斯人以复杂的眼神注视着这座几乎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城市,注视着这座城市里与俄罗斯所有城市风格截然不同的全新建筑群。许多人坚持认为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外国城市”、“外国首都”、“政府的首都”,“显示的是老巴罗克风格,充当的是帝国中心之都,”“圣彼得堡主要是官方的,是新俄罗斯的复兴,莫斯科是古俄罗斯的,是旧俄国的首都。”莫斯科属于第三罗马——东正教中心,是“人民的首都”“国家权力的守护神、祖国神圣荣誉的保护者、知识的珍爱者、和平生活的福地,”抛弃了莫斯科,“割断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导致俄国的纲常伦理被严重损坏”。质疑者中不乏果戈理、赫尔岑这样的俄罗斯名人以及伏尔泰这样的欧洲思想家。果戈理说圣彼得堡像欧洲殖民地,少有民族根基,而多与外国混杂,却不和本土大众融合;赫尔岑认为这座城市没有历史,也没有前途;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认为那些宫殿都显得“矫揉造作”。
300年过去了。在历史的长河中,300年仅仅是倏忽一瞬,对一个城市来说也未免太短暂了。但300年的冲刷和沉淀,已经足以使当初那些非议烟消云散,圣彼得堡也已经被时光雕塑成风格独具的魅力之都。

冬宫广场
因为圣彼得堡,俄罗斯成为了海洋大国;因为圣彼得堡,俄罗斯融入了欧洲;也因为圣彼得堡,俄罗斯人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彼得沙皇的迁都计划是从一场旅行开始的。
1697-1698年间,彼得以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出访欧洲。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旁观了英国议会的辩论。他尽最大努力认识和学习西方,这次旅行也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

彼得大帝
由于隐瞒了身份,他看到了许多真相。当时,荷兰已辉煌了近百年,阿姆斯特丹的繁盛睥睨天下,英国完成了君主立宪制改革,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启动了一个科学的时代,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带领下成为欧陆首强,巴黎成为整个欧洲竞相模仿的对象,其它欧陆大国也陆续兴起,纷纷海外殖民拓疆扩土。更重要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将彻底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发展走向的、以航海技术和工业革命等催生出的崭新文明,已经在欧洲大陆悄然孕育。
而此时的俄罗斯仍处于中世纪农奴制社会,95%的国民是极度贫困的农奴,每个女人一辈子要生15个以上的孩子,其中半数不到一年就贫病而死,多数人活不过40岁,而且绝大多数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心灵被完全封闭蒙昧。人们无所事事,成天待在屋里用酒精打发漫长的冬季。此前俄罗斯已经错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彼得为欧洲社会的强大和繁华而震惊,为俄罗斯的落后和蛮荒寝食难安!彼得的意义就在于,他先于所有人敏锐地认识到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拼尽全力要把俄国带入一个此前从未见过的全新方向。

教堂里虔诚的俄罗斯女人
旅行结束回到莫斯科,几位大臣前来问候远途归来的沙皇,出乎所有人预料,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们胸前长长的胡须剪去,这个戏剧性的一幕,揭开了彼得“欧化”改革的序幕。他剪掉贵族的大胡子和长衣袖,把莫斯科公国时代的长袍改为欧洲式的短装,举办“大舞会”,提倡文明交际,甚至还具体到规定用餐时一定要使用餐巾,“不能发出吧哒吧哒的响声”。——千万不要以为彼得在开玩笑,不少人真的为此送了命!他开办了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建立了正规的陆军和海军,鼓励工商业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农奴到工厂做工,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引进西方技术人员,派遣年轻人出国留学,设立了科学院、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公众剧院和公园,创办了报纸,甚至还出版了专门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礼仪的教科书《青春宝典》,……这场声势浩大又严厉无情的改革运动,波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社会风尚等几乎所有方面,摧毁了俄罗斯旧有的意识形态,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精神面貌和国家命运。彼得的改革也将俄罗斯人推向忍耐的极限,反对改革的势力逐渐集中在太子阿列克谢周围,彼得闻知后亲手处死了儿子毫不手软,整个俄罗斯都在这位威武强悍的命运之王手中颤抖!这个被恩格斯赞叹为“真正的伟人”的人,用“野蛮制服了俄罗斯的野蛮”(马克思语),列宁也说:“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人迅速采用西欧的成果,决不惜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
为了改变俄罗斯,彼得是如此心急如焚迫不及待,他兴趣广泛,事事亲力亲为,曾做过炮手、船长、团长、造船工匠等,甚至热衷于解剖和牙医手术。一次接见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彼得伸出右手说:“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茧,这些都是为了给你们示范。”1724年,几个士兵在海滩上遇险,他不顾身弱体病,执意下海亲自救助,不幸感染风寒于翌年初去世。彼得的一生是如此丰富多彩,以至短短52年的生涯已经透支了他的全部精力。他所留下的,是一个美轮美奂的都城和一个强大而生机勃勃的帝国。

夏宫
圣彼得堡才是彼得沙皇最挚爱的子嗣(据说太子被杀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他继位后会将新都废掉),是彼得留下的最疯狂、最形象也最伟大的遗产。这座城市完全是根据彼得的理想打造出来的,它凝聚了彼得一生的智慧和心血,它打开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门户,成为推动俄罗斯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基地。彼得正是通过迁都圣彼得堡表达了他与旧莫斯科传统势力分道扬镳的决断,展示了他带领俄罗斯争霸天下的勃勃雄心。作家H·乌斯特利亚洛夫在《圣彼得堡的命运》(1918)中说,“正是圣彼得堡时期才把俄国从莫斯科外省的乡村小院引向了真正欧洲和世界大国之途”,“经由圣彼得堡才使得古罗斯变成了伟大俄罗斯”。

彼得大帝的青铜骑士像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这样赞叹彼得,“他站着,充满了伟大的思想/向远方凝视。在他前面/河水广阔地奔流;独木船/在波涛上摇荡,凄凉而孤单……/大自然在这里设好了窗口,/我们打开它便通向欧洲。” 三
源出拉多加湖的涅瓦河全长72公里,自西向东,流经圣彼得堡长达30公里,可以说是专属圣彼得堡的河流,与这座传奇的城市相依为命。100多座岛屿,300多座桥梁,河宽水阔、支流密布的涅瓦河水系,把这座城市切割得如钻石般美丽。涅瓦河有如一条蔚蓝色的绸缎飘带,宽宽窄窄地铺陈着,轻轻柔柔地缠绕着,给庄严大气的圣彼得堡平添了一股阴柔之美。涅瓦河因圣彼得堡而闻名天下,圣彼得堡则因涅瓦河而妩媚动人。

涅瓦河畔
“当一天的暑热退去,紫红色的晚霞洒满河面,天边飘着淡淡的云彩,湍急的涅瓦河在深深地静静地喘息着,此时此刻没有哪位诗人能够描述出静谧的涅瓦河水述说的百年沧桑,没有哪位画家能够绘出水天之间光怪陆离的颜色变换,更没有哪位音乐家能够用人间的乐符来表达那从地到天,萦绕夜空,又从天到地的神秘的自然界的和弦。”一位俄国作家如此深情地描写道。

圣彼得堡街景
在圣彼得堡的那几天,正好赶上小雨,石头铺就的路面,被时断时续的雨水冲刷着,在偶尔爬出乌云的阳光映照下,泛出各种奇异而鲜艳的色泽;遥想当年马车疾驰而去的“得不得不”声音一定格外清脆嘹亮。雨中的圣彼得堡别有一番情调。漫步在冬宫广场、十二月党人广场以及涅瓦河边,彼得大帝的青铜雕像依旧气势磅礴,海军部大楼仍然肃穆庄严,涅瓦河畔驻泊着老旧的军舰,冬宫侧门排列着焦急等待进馆参观的中国人的长队,神情各异的男女老幼撑着雨伞从不同方向匆匆走过;仍有不少游人在冒雨留影或嬉戏,不时传来快意的尖叫和说笑声;自然,这样的场景永远少不了俄罗斯年轻人的婚礼,哪怕雨水已经浇湿了洁白的婚纱,哪怕雨水、汗水和泪水交织一起划过充满期盼的青春的脸颊,……此时此刻,雨中的圣彼得堡显得如此妖娆动人,如此令人着迷。

等待进入冬宫参观的中国人
俄罗斯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能像圣彼得堡一样,深深打上一个人的烙印,和一个人的理想气质浑然一体;也很少有一座城市,能像圣彼得堡一样,经历了如此的坎坷和劫难,和如此多的近代事件及人物联系一起,几乎浓缩了一部俄罗斯的近代史。

国家博物馆前的普希金像
300年中,这座城市遭遇了三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1724年、1824年,1924年,每次正好相隔100年,波罗的海海水倒灌,涅瓦河决堤,圣彼得堡一片汪洋,灭顶之灾差点使这座城市遭到废弃;300年里,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普希金、果戈理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东西方两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成为文豪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建城100年后,俄罗斯文学出现了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到了近代,十二月党人起义,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震惊世界的大事接二连三在这里发生。尤其是二战时,作为德国入侵苏联的三个主攻目标之一,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在苏联时期名称)遭受了来自轴心国军队的毁灭性打击,经历了“人类现代史上时间最长、损失最严重的围城战”,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一些历史学家更称之为种族灭绝。在希特勒“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抹掉”的狂妄叫嚣下,纳粹军队对这座城市实施狂轰滥炸,3200多幢精美建筑物被彻底摧毁,许多宫殿被洗劫一空,整座城市被夷为废墟,街道变成了瓦砾堆。为期872天的围城战破坏了公共设施、饮用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空前大饥荒,造成多达150万人死亡。在最艰难的1941-1942年间的冬季,当所有雀鸟、老鼠及宠物被吃光后,城内出现人类相食的惨况,以致当局不得不组成一个特别师加以阻止。当时国际媒体称颂道:“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要知道这座城市80%的建筑是战后重建和逐渐修复起来的,等于重新建造了一个圣彼得堡!神奇的俄罗斯艺术家和工匠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一点一点精心修复,有的建筑甚至前几年才刚刚完工,整座城市现在已经看不见一丁点被战争毁坏过的痕迹了。这座多灾多难的城市如今已经重现“北方威尼斯”的辉煌。

东正教牧师
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俄罗斯人总是表情庄严、肃穆,凝重多于微笑;心情忧郁、伤感,沉重多于轻松;肥沃的土地养成了懒散的习性,恶劣的气候又使他们饱尝生活的艰辛,培养出吃苦耐劳的品格;天性自由,又缺乏理性,经常感情用事,易走极端,精神上呈现“两面性”。一位西方学者作了不乏尖刻的概括:“俄罗斯文明显示出一种奇妙的混合特性,既有违抗不得的纪律,又充满着冷酷无情的压迫,虔诚中夹带着暴力,祈祷神祗而又亵渎它们,充满着音乐但也非常粗俗,忠诚而又残忍,一副奴隶似的卑微却时而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英勇。这一民族无从发展出和平的美德,因为面对着漫长的冬天和待不到黎明的冬夜,他们必须要战斗,而这是一场苦斗,他们要战胜横扫冰封大地的凛烈极风。”圣彼得堡无疑不能代表俄罗斯精神,它也许是一个异数,但经过300年两种文化的交融,圣彼得堡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精神气质,它极大丰富了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已经是当今俄罗斯文化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芬兰湾
傍晚时分,搭乘“Princess Maria”号邮轮离开圣彼得堡前往赫尔辛基。邮轮缓缓驶过窄窄的芬兰湾,蓦地海面豁然开朗,人们的视野仿佛随之一下子也开阔起来,此刻天边燃起了火烧云,湿咸的波罗的海海风扑面而来,一望无际的大海显得深邃而宁静,甲板上的人群不时发出一阵阵欢呼。此时此刻,你也许才能体会到300年前彼得初见大海的激动,才能理解彼得当初为何要执意选择这里作为俄罗斯未来的新都,——因为这里可以通向欧洲,因为这里可以通向地球的每个角落,因为这里象征着摆脱一切羁跘走向自由王国。
还是不禁想起普希金的《青铜骑士》,想起那几句诗:“巍然矗立吧,彼得的城!/像俄罗斯一样的屹立不动;/总有一天,连自然的威力/也将要对你俯首屈膝。”

俄罗斯少妇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