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力学哥岭南人的廊桥遗梦-广东四大名园余荫山房

发布时间: 2019-04-04 浏览: 190

力学哥岭南人的廊桥遗梦-广东四大名园余荫山房

力学哥
岭南人的廊桥遗梦
图片丨《花影相伴醉廊桥》
余荫山房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的风格,在造园艺术上也颇见匠心,尤以池桥与临水亭榭为胜,给人以清幽雅静的感觉。
园内的浣红跨绿廊桥被誉为岭南园林最经典造型,是余荫山房标志性的景观。廊桥全长只有20米,却将桥、廊、亭、栏巧妙的构成一体,十分精致。她是一座单拱石桥,构木为廊,当中耸起一座四角飞檐的亭盖。桥亭为歇山卷棚顶,风雨廊为卷棚顶。廊下的回型挂落,线条简洁,弯曲自如,点缀得体。横披用蚝壳片巧妙地镶嵌在窗扇的木花格中,具有浓郁的岭南园林海洋文化气氛,将沉闷的灰色屋顶衬托得富有生机,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石桥前后各五级,采用坚实、粗糙、不易受水腐蚀的白麻石砌成,与驳石池岸连成一体。石桥两侧设十字套方格心木栏杆,四个小四方形与中心一个大四方形重叠,镶工精美,玲珑剔透。

浣红跨绿廊桥精美的装饰

桥亭为歇山卷棚顶,风雨廊为卷棚顶。

廊桥为单拱石桥,前后各五级,两侧设木栏杆。

石桥采白麻石砌成,与驳石池岸连成一体。
(来源:电视剧《十月围城》)
浣红跨绿廊桥连通了主体建筑深柳堂和临池别馆,起到连通往来的作用。岭南地区日晒贯穿全年,受海洋气候影响,每年从春节开始就有春雨,直至秋收季节基本停雨,廊桥的设计很好的兼容了遮阳、避雨两个功能。两侧设美人靠,既可小憩,又可观景,可谓匠心妙运。当人们进入到余荫山房园内,首先看到的是深柳堂、莲池、廊桥等西片景物,水中睡莲平卧,半圆拱桥,回光倒影恰似正圆,堪称静态美的典范。东片的水榭、叠石与花木则要通过浣红跨绿廊桥才能隐约看到,层层景色增添了迷离之感,起到了幽邃的效果。当我们在玲珑水榭从东面观察浣红跨绿廊桥时,又发现眼前有翠竹假山、小桥流水、绿柳红花,春意盎然,整个画面就像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效果,使整个园林形成整体,空间富于层次并显灵动。

廊桥起到连通往来、遮阳避雨、小憩观景的作用
浣红跨绿廊桥西立面
浣红跨绿廊桥东立面 by郭嘉亮
这座游廊拱桥还对园内空间的分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廊桥飞架南北,园林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桥两头各题“浣红”和“跨绿”,即西片红雨、东片绿云。红雨指深柳堂前炮仗花,为原主人邬彬建园时亲手所植,树龄已超过一百四十年了,春节前后炮仗花盛开,绿叶金花铺满棚架,一串串形似炮仗的花朵下垂,好似红雨一片,绚丽悦目;绿云指园林东北面的木菠萝和凤眼果,浓荫蔽日,宛如绿云遮蓋,幽静清凉。一条廊桥,一片红雨,一片绿云,主宰了全园的景色,把整座庭院妆点得极其雅致,这就是余荫山房的点题名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了。

红雨

绿云


图片 by蓝斯明
浣红跨绿廊桥的由来要从海山仙馆说起。海山仙馆,又名潘园,建成于清道光年间,坐落于广州西郊荔枝湾,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大型私家园林,当时有“南粤之冠”的美誉。可惜因园主潘仕成盐务亏空而拍卖,一代名园只存世四十载,但其影响力到了余荫山房原主人邬彬建园时依然兴盛。邬彬按照海山仙馆柳波桥为原型,修建了浣红跨绿廊桥,圆了他内心的一段廊桥遗梦。偌大的海山仙馆如今只留存了部分石刻藏于广州博物馆之中,后世除了从书册、画作中窥探一二,还可在余荫山房的浣红跨绿廊桥追寻其风采。

清代著名画家夏銮应潘仕成之邀所绘的《海山仙馆图》
广州海山仙馆柳波桥
从玲珑水榭赏浣红跨绿廊桥
1998年,中国邮政曾经发布了一套以广东四大名园为主题的纪念邮票,当时代表余荫山房的那枚邮票正是选用了浣红跨绿廊桥景观。这座廊桥还与深柳堂、临池别馆一道入选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主办方以1:1的比例对廊桥进行了复制,把这座具有岭南特色的桥廊作为中国园林的经典代表之一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展示。以浣红跨绿廊桥为原型修建的桥梁点缀在众多仿古建筑和现代园林中。这些都足以说明浣红跨绿廊桥在岭南园林建筑中独特的地位。

《岭南庭园》其中一枚200分邮票为“番禺余荫山房”。这是番禺名胜首次入选国家邮票。
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内展园之岭南余荫山房

以浣红跨绿廊桥为原型修建的桥梁

插画师Ryo Takemasa以浣红跨绿廊桥为题的作品

电视剧《十月围城》在廊桥取景
从余荫山房建成至今,
园主邬彬一族在这廊桥留下了多少故事,
后世游人经此玩赏留下了多少足迹,
属于人们的岭南记忆还在延续。输入文字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