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力学哥巧夺天工!四川古亭无梁无铁钉却历经400年风雨屹立不倒!-乱码的旅行故事

发布时间: 2019-04-06 浏览: 176

力学哥巧夺天工!四川古亭无梁无铁钉却历经400年风雨屹立不倒!-乱码的旅行故事

力学哥

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的旋螺殿又名文昌宫,坐落在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南2.5公里石牛山下一巨石上,这座400多年前的古建筑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中外,至于其为何会出现在远离古镇的稻田间小路边,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旋螺殿是一座古老的木结构亭阁建筑。殿高25米,内为二层,外观为三重檐八角攒尖顶。此殿造型优美,结构巧妙,风格独特,除山西应县木塔外别无它寻。建筑学家梁思成称赞它“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整座建筑比例匀称,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展现了明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殿顶覆青色简瓦,8条殿脊皆塑有走兽和垂兽,神兽巨口獠牙,长舌翻卷、眼眶崩裂,须鳍冉冉,至今依然栩栩如生。

旋螺殿建造者使用“抬樑支柱法”,殿顶重量完全由八方逐渐向上抬升聚拢的24朵斗拱承受,充分运用了力学原理,使结构和美学达到和谐统一,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整个建筑没用一颗铁钉一根横梁,却异常牢固,历经400多年风雨地震,仍屹立如初。

最精彩的是中央顶部藻井,向上仰视,八面均用密布的各类斗拱挑承,并向右旋转至顶部的网络状花纹,十分美观,该殿也因其藻井状如旋螺而得名。其内部结构之精工,运用力学之巧妙,同时期的建筑与之相同者甚少。

斗拱的形制也因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变化。由于古代建筑最怕火,古人在建筑设计时融入了水的元素,作为过渡的矮柱还被设计成鱼和龙形,以此来克制火。令人眼花缭乱的斗拱建筑结构,做工精巧的藻井布局,无不使参观者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灵动。

在旋螺殿的内壁上有三块重修记事碑。一块是乾隆四十七年,一块是道光十七年,还有一块是1957年。据守殿的老人说,此殿最初名叫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也就是中国神话中的 “文曲星”。后来被用做大队的仓库,殿中供奉的菩萨也不知去向。

抗战时期的李庄聚集了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童第周,任继愈,董作宾,罗尔纲等一批民国大师,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埋头于李庄这个平静的小村落,依然故我的治学研究,留下了大量惊世之作。上图雕塑还原了梁思成当年以养鸡补贴家用的情景。

建筑学家梁思成(右一)、林徽因(左三,时在病中)夫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编写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1945年梁思成出任联合国大厦的设计顾问时,还将旋螺殿的受力原理运用于联合国大厦的设计中。上图照片拍摄于他们在李庄镇旁的月亮田居所。

欢迎微信扫描以上二维码,或搜索ranma96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