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范冰冰裸替曝光以课程改革的名义——读《超越左与右:课程改革的第三条道路》-闲人闲思录

发布时间: 2019-02-17 浏览: 283
以课程改革的名义——读《超越左与右:课程改革的第三条道路》-闲人闲思录

以课程改革的名义——读《超越左与右:课程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暑假期间,范冰冰裸替曝光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几本专业书籍李纳斯。这两天,我一边看孩子,一边追剧,一边做饭,一边读书,终于读完了郝德永先生的《超越左与右:课程改革的第三条道路》一书。知道郝先生,源于一本叫《课程研制方法论》的著作,这也是郝德永先生的博士论文。这本书奠定了我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知识基开心蒙太奇础,特别是对“课程”这个核心概念有了基础性的了解玄门天道。几个月以前,突然在网上看到了这本《超越左与右:课程改革的第三条道路》,便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
这本书不是课程理论的著作,而是围绕“课程改革”进行的一些理论探讨。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历次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课程层面的变革。而在中国,“新课程改革”不仅成为专业正确的代名词,甚至成为政治正确的代名词。许多专著、论文、课题、调研等,往往要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原因就在这里。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五六年了,是非成败真的很难用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专著来概括。面对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必要重新检视过去十几年走过的改革道路雷小雪,总结经验与教训,从而为新一轮的课改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郝德永先生的著作,不仅仅着眼于中国半个世界以来的教育改革历程康作如照片,而是放眼世界,从整个世界范围的课程改革进行研究、立论。在他看来,新课程改革在定位方面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将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治运动,作为一种社会问题的“疗方”,作为一种新政的“要件”等,这几种倾向都是凸显课程改革的外部因素,而忽视了课程内部本身的脉络与理路。从改革方式上看,主要存在突变式改革、垂直型改革、革命化改革等形式。这些定位与倾向,导致了改革主体的缺位,所谓改革主体,指的就是基层的教师。
在世界教育史上,一共出现过如下几种课程范式:首先是政治理性主义课程范式,以古希腊教育思想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理论家为代表。其次是宗教神道主义课程范式,这是中世纪教育的突出特点周子冉。再次是人文课程范式,这是以文艺复兴为契机的教育改革。最后是科学主义课程范式,这是以启蒙运动为肇始的课程范式,迄今还在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自从库恩提出“范式”的概念以来,很多学科都热衷于借助范式理论进行学术研究。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也是运用范式理论,与郝德永先生不同的是,多尔将政治理性主义课程与宗教神道主义课程视为一类,即前现代时期;将人文主义范式与科学主义范式视为现代主义时期。分类的方法不同乌龙峡,但理论依据是一致的。
此后,郝德永先生将分析视角回归到本土教育,他简略梳理了建国以后历次教育改革的状况中业网校,总结了经验与教训。在他看来,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是:突出课程的教育性品质老麦克唐纳,强化课程的“双基”目标,坚持课程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制度。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阿科哥,例如缺乏专业化的理论基础、标准与犯法董健吾,课程超载吾皇万万岁,学生负担过重,课程、教材管理制度专断,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方式单一。始于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形式主义的问题与倾向、理想主义的问题与倾向、功利主义的问题与倾向、极端主义的问题与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作者展开本书的分析与论证的逻辑起点。在作者看来,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转化不足、文化心理沉淀不足、教师准备不足。。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作者尤其指出了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失误,即本质主义的误区。所谓本质主义,就是渴望找到一种超历史的、普遍有效的理论与标准的倾向,追求永恒不变真理与永恒价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最典型表现就是理性主义知识观,即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永恒的知识,学生作为社会一份子,为的就是学习、获得这些知识。至于这些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不在学习范围之内,学生与教师更不能创造知识。这是一种典型的理性主义知识观扉泉,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依然起着支配作用。对于教育来说,同样如此,在追求科学化的大旗下,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教育只是政治的附属品王佟艺,只具有解释、美化政策与法规的责任与义务杨乐意,却没有自主建构任何与政策法规无关或相悖的学科体系。这些内容已经关涉到教育学本身的学科属性以及整个教育史的发展历程问题。
本书的第四章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方法论,即同样是一种本质主义的立场与困境。这一点也为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失误,例如“专家操纵”造成教师“未改变”状况,致使课程改革陷入未曾“发生”的状态;职业权利的缺乏造成教师主观上不支持改革,致使课程只是得到有限的、支离破碎的执行;职业能力的缺乏造成教师客观上不适应改革,致使课程改革形式上变化较多,实质性进步很小。这些问题确实是一种现实存在,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直视的问题。
不过很遗憾的是,读完此书,收获不如《课程研制方法论》那么多。本书是一个国家级课题的成果,而《课程研制方法论》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相比之下,后者更具有原创理论的价值,而前者拼凑内容较多,部分内容前后重复,在语言上有意扭曲从而给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重复啰嗦的内容带来了阅读上的反感,甚至,本书的第六章与课程改革毫无关系,作者只是将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罗列,有“凑足字数”之嫌。很多地方,原本是三言两语就能阐述清楚的内容,作者却要洋洋洒洒、旁征博引来说明,这至少是一种不良文风。特别是当作者提出“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时,我惊奇地发现居然是一种“折中观”,虽然作者引述了很多教育家、哲学家的观点,但不能掩盖思想上的贫乏与空洞。在揭示问题与批判力度上,本书达到了新的高度莜面凉皮,但是在建构理论与方法上,则是言之无物,实在令人惋惜。

往期回顾
后现代课程长什么样——读《后现代课程观》
听高书国博士讲“教育智库建设”
觉者为师——听叶文梓院长讲座有感?
换个角度看“一校一模式”
“关心”还要学吗——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从教育的角度认识“秘密”——读《儿童的秘密》
给狂热的高考宣传报道降降温
↑点击上方“闲人闲思录”免费订阅

郭跃辉,号豫北闲人,周梦晗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史瓦西半径,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私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