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木水电站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汉代铜镜-太古浪04-太古浪
发布时间: 2014-08-26 浏览: 357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汉代铜镜/太古浪04-太古浪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鉴”即镜。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它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最为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四神镜、青龙白虎镜、朱雀玄武镜、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画像镜、日光连弧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1)西汉早期,战国时期的一些铜镜继续流行。如四山镜、蟠螭纹镜等,并且都具有楚式镜的风格。但此时同类的铜镜较战国时同类镜子粗糙,尤其是地纹铸造不甚精整,连弧纹也不甚规整。
四山镜
蟠璃纹镜
西汉前期铜镜仍流行蟠螭纹,有的仍有地纹陪衬。有的在此基础上改变线条结构,变换图案的组合,钮座周围出现了吉祥铭文,成为一种新式的蟠螭纹铭文镜。此时的蟠螭纹已由战国低宽平凸的单线条转变为双线或三线条,重叠大叶将蟠螭纹分为三组或四组。座钮外铭文常出现“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大乐未央,常勿相忘”等追求人生享乐,长寿多福,亲情永恒的思想情节。另外出现蟠螭纹中添加TLV形的三中符号,形成了蟠螭博局纹。此种纹饰持续时间较长,样式多种多样沙丘政变,图案变异丰富,是战国以来延续不断、多姿多彩的蟠螭纹消失前的一道亮丽的晚霞。
(2)汉武帝统治前后,汉朝政治经济都繁荣发展,此时铜镜也有了新的特点:第一,以四乳为基本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布局方式。第二,突出主纹,地纹逐步消失。第三,主题纹饰朴素,图案结构简单。第四,铭文镜大量出现,铭文逐渐成为镜背主题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半圆球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布局。第六,镜缘以素宽缘为主。
四乳
铭文镜
(3)西汉晚期狼亲狈友,镜背主题纹饰出现了四乳禽兽纹、多乳禽兽、神人神兽纹、规矩纹等新形式。四神、动物、禽鸟的纹饰造型趋向形象化、趋向写实的风格,铭文丰富多彩,排列灵活,并开始出现纪年铭文镜。主体纹饰精美,开始注重铜镜边缘装饰,多为不完整的双线折波纹,改变了前期多宽素缘的形式。这期间主要产自浙江绍兴的画像镜、半圆方枚神兽镜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刻划极为精细、纹饰内涵丰富,多有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之后还有连弧纹、变形四叶纹、龙虎纹和夔凤纹等,纪年铭文亦开始流行。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疯人愿歌词。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四乳禽兽纹
多乳禽兽纹
规矩纹镜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汉中期铜镜工艺高度发展,形制和花纹出现了显著变化,镜面增大,镜壁加厚,弦纹钮和桥形钮少见,代之而起的是半球形圆钮和连峰钮、兽形钮等,平素缘或内向连弧纹缘。主题纹饰广泛使用四分布局方式,即以四乳为基点将镜背分为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饰。同时,这时期铭文已经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铭文有“见日之光”和“昭明”等,字体多为镌刻秀丽的篆书体。战国以来流行的地纹已经消失。这时期流行的镜类有星云纹镜、日光镜、昭明镜、重圈铭文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等。
星云纹镜
日光镜
昭明镜
重圈铭文镜
禽兽纹镜
连弧纹镜
日光连弧纹镜
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铜镜工艺又有新的变化。镜背纹饰由静化趋于动化,出现了象征祥瑞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各种瑞兽、禽鸟和具有升仙之意的羽人等形象承欢格格,图案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表现手法仍以阳线勾勒,但比以前更细腻,非常美观。流行的镜类有四神博局镜、四乳禽兽镜和多乳禽兽镜等。东汉中期南方盛行以神人车马和瑞兽为题材的画像镜,以浮雕技法表现画面,别具—格。这一时期铜镜注重边缘装饰,多在边缘上饰花纹带。同时,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常见的铭文有“尚方”、“善铜”和纪氏铭等,并出现了地支十二字和七言韵语。如“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而山石天之保今”和“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等,都是当时最流行的铭文。“尚方”是指官方作坊制作的铜镜,而“汉有善铜出丹阳”则指铜镜原料产于丹阳。这些铭文不仅反映了汉代人乞求祥瑞避邪和升仙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商品宣传性质鱼雷出击。
西汉时期赶考网,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草叶镜
汉镜不仅式样丰富,工艺精巧,而且其文饰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装饰花纹出现程式化。其装饰由纽座的放射式到轴对称,由平面到浮雕,边缘更为复杂,而铭文已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工精良,纹饰优美,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
西汉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一、简述
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两汉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商品,这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汉镜铭文中出现的许多“尚方”铭及纪氏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颜师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后汉书?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掌上手工作御刀创诺好器物,亟—人。’”铜镜铭文中大量出现的“尚方作镜真大好”、“尚方作镜四夷服”等字句表明,制作铜镜也是尚方的任务之纪氏铭如:“王氏作镜真太好”、“朱氏明镜快人意”、“田氏作镜四夷服”等,都明确记述了制作者的姓氏,并有很强的宣传广告作用,表明民间铸镜业已十分普及。
大约在东汉中期,随着铸镜业的发展,全国形成了几个铸镜中心。这些中心都在离铜矿区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会稽郡的治所山阴(今浙江绍兴),江夏郡(今四川广汉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这些地区的铸造工艺精巧,许多精美的铜镜就是在这里铸造的,如神兽镜、画像镜。
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66%~70%,锡23%~24%,铅4%~6%。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铜镜中加人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代铜镜中,有一种奇特的铜镜——透光镜。此镜发明于西汉时期,外形和普通镜一样,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像,古人称之为“幻镜”。隋唐之际的王度《古镜记》、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清代郑复光《镜镜詅痴》等都有记载和研究。近代研究表明,铜镜透光是铜镜冷却和加工研磨镜面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所致。
透光镜
两汉时期的铜镜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色。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黑大蒜,铸镜工艺发展不大,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弦纹小钮,纹饰多见变形蟠螭纹和蟠虺纹。与战国铜镜不同的是汉镜钮座往往有铭文一周。到“文景之治”以后,特别是武帝以后,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这时铜镜铸造才出现了高潮,产品质量提高,数量也增加了。其镜面渐大,镜壁略厚,钮为半圆形,墩厚平滑。花纹装饰受当时帛画、壁画、石刻等的直接影响,战国铜镜那种抽象的纹饰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等。往往以绘画、双勾阳线的表现技法出现于镜背,并且围绕镜钮组成同心圆的多层连续图案,并用四分法把纹样分成四等份,构成既对称又连续的圆形装饰图案军中姐妹。从题材上看,已趋于写实,内容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羽化升仙、祥瑞辟邪说法相吻合。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条带式的铭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韵语。
王莽建立新朝后,铜镜风貌与西汉一脉相承,但仍有发展。纹饰内容愈益丰富,表现手法比以前细腻工整,藏木水电站构图格局采用乳钉间隔成等份和以同心圆形式环绕多层次纹带,颇富立体层次和节奏感。锐边装饰也复杂化了。此时流行一种华美的规矩纹镜,规矩纹间,往往穿插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鸟兽图案。构图巧妙,以圆与方的对比,形成旋转奔驰、活泼生动的优美的图案结构。铜镜铭文,这时出现了十二地支和较长的七言韵语。
东汉时期,铜镜工艺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和提高的势头。显然受当时画像石、砖的影响,装饰图案上的人物和动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采用减地平即和高浮雕来表现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兽纹和画像纹的出现,更届前所未有。这些画像不事细节与修饰,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古拙奔放的艺术风格。这时铜镜铭文的演变规律,接近书写文字,字体多为小篆间杂汉隶。
二、两汉铜镜的形制特点
两汉时期铜镜的形制较战国铜镜要厚重,但绝没有钝重笨拙的感觉。镜表面或漆黑明亮(即所谓的黑漆古),或呈银灰色。形状,一般均为圆形;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5号陪葬坑出土了一面长方形夔龙纹多钮大铜镜。彭程程这是西汉武帝前后的遗物,极为罕见。
镜钮,除西汉初期少数铜镜仍沿用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半圆钮。这种钮制后来成为铜镜钮的基本形式。东汉时期,铜镜的圆钮变得又大又高,十分突出。另外,还有一些特例: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形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上常铸一种伏螭钮。
钮座,此时趋于多样化。除圆、方座外,还用连珠纹、连弧纹、四瓣柿蒂纹等纹饰作钮座,镜缘,除西汉初期仍有卷边镜缘外,均为宽厚的外缘,并逐渐呈斜坡状。
三、两汉铜镜的纹饰特点
两汉时期铜镜的纹饰较之战国铜镜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风格。丰要特点是: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远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纹饰结构趋于简单,改变了战国镜纹饰那种严谨细密的风格。鉴别特点
形状:以圆形为主,到西汉后期出现了方形、菱花形及钟形镜。镜纽从先秦的弓形、长方形、半环形变为以半球形为主。镜体远比先秦的厚重,重量按直径计200毫米左右的可达2500克。
颜色:由于是与银、锡等合炼,其胎质色泽往往"白如银",外表则经长年氧化及抚摩形成一种深黑中透黄的膜面,所谓"色如深墨"、"色如黝"。而锈蚀则莹绿可爱,没有那种轻浮的感觉。
纹饰:摆脱了先秦时期的地纹,出现最有代表性的铭文。西汉初期已有以四乳钉或多乳钉分隔布局的图案;西汉后期则以"规矩纹"配铭文为主。其他如四灵、神兽、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图案也大量出现。
1.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
2.镜钮女人那话儿,除西汉初期少数铜镜仍沿用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半圆钮,十分规整。东汉时期镜钮又加高加大,显得特别突出。钮都有座,钮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柿蒂形、连弧形、连珠纹,另外,还有一些特例: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形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上常铸一种伏螭钮。
3.钮座,此时趋于多样化。除圆、方座外,还用连珠纹、连弧纹、四瓣柿蒂纹等纹饰作钮座,镜缘,除西汉初期仍有卷边镜缘外,均为宽厚的外缘,并逐渐呈斜坡状。
4.镜缘多为宽厚缘,边厚向内微坡。战国铜镜的卷边,除早期外,已不复存在。
5.两汉时期铜镜的纹饰较之战国铜镜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风格。丰要特点是: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远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纹饰结构趋于简单,改变了战国镜纹饰那种严谨细密的风格。
博局纹有别其他时代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鸭脖门,有尖乳、圆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上的锯齿纹、双线波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标志。
6.汉镜铭文减字、减句、省笔略画现象普遍,这种现象在唐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是很少见的。
咱们下期再见!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鉴”即镜。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它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最为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四神镜、青龙白虎镜、朱雀玄武镜、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画像镜、日光连弧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1)西汉早期,战国时期的一些铜镜继续流行。如四山镜、蟠螭纹镜等,并且都具有楚式镜的风格。但此时同类的铜镜较战国时同类镜子粗糙,尤其是地纹铸造不甚精整,连弧纹也不甚规整。
四山镜
蟠璃纹镜
西汉前期铜镜仍流行蟠螭纹,有的仍有地纹陪衬。有的在此基础上改变线条结构,变换图案的组合,钮座周围出现了吉祥铭文,成为一种新式的蟠螭纹铭文镜。此时的蟠螭纹已由战国低宽平凸的单线条转变为双线或三线条,重叠大叶将蟠螭纹分为三组或四组。座钮外铭文常出现“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大乐未央,常勿相忘”等追求人生享乐,长寿多福,亲情永恒的思想情节。另外出现蟠螭纹中添加TLV形的三中符号,形成了蟠螭博局纹。此种纹饰持续时间较长,样式多种多样沙丘政变,图案变异丰富,是战国以来延续不断、多姿多彩的蟠螭纹消失前的一道亮丽的晚霞。
(2)汉武帝统治前后,汉朝政治经济都繁荣发展,此时铜镜也有了新的特点:第一,以四乳为基本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布局方式。第二,突出主纹,地纹逐步消失。第三,主题纹饰朴素,图案结构简单。第四,铭文镜大量出现,铭文逐渐成为镜背主题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半圆球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布局。第六,镜缘以素宽缘为主。
四乳
铭文镜
(3)西汉晚期狼亲狈友,镜背主题纹饰出现了四乳禽兽纹、多乳禽兽、神人神兽纹、规矩纹等新形式。四神、动物、禽鸟的纹饰造型趋向形象化、趋向写实的风格,铭文丰富多彩,排列灵活,并开始出现纪年铭文镜。主体纹饰精美,开始注重铜镜边缘装饰,多为不完整的双线折波纹,改变了前期多宽素缘的形式。这期间主要产自浙江绍兴的画像镜、半圆方枚神兽镜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刻划极为精细、纹饰内涵丰富,多有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之后还有连弧纹、变形四叶纹、龙虎纹和夔凤纹等,纪年铭文亦开始流行。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疯人愿歌词。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四乳禽兽纹
多乳禽兽纹
规矩纹镜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汉中期铜镜工艺高度发展,形制和花纹出现了显著变化,镜面增大,镜壁加厚,弦纹钮和桥形钮少见,代之而起的是半球形圆钮和连峰钮、兽形钮等,平素缘或内向连弧纹缘。主题纹饰广泛使用四分布局方式,即以四乳为基点将镜背分为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饰。同时,这时期铭文已经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铭文有“见日之光”和“昭明”等,字体多为镌刻秀丽的篆书体。战国以来流行的地纹已经消失。这时期流行的镜类有星云纹镜、日光镜、昭明镜、重圈铭文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等。
星云纹镜
日光镜
昭明镜
重圈铭文镜
禽兽纹镜
连弧纹镜
日光连弧纹镜
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铜镜工艺又有新的变化。镜背纹饰由静化趋于动化,出现了象征祥瑞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各种瑞兽、禽鸟和具有升仙之意的羽人等形象承欢格格,图案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表现手法仍以阳线勾勒,但比以前更细腻,非常美观。流行的镜类有四神博局镜、四乳禽兽镜和多乳禽兽镜等。东汉中期南方盛行以神人车马和瑞兽为题材的画像镜,以浮雕技法表现画面,别具—格。这一时期铜镜注重边缘装饰,多在边缘上饰花纹带。同时,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常见的铭文有“尚方”、“善铜”和纪氏铭等,并出现了地支十二字和七言韵语。如“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而山石天之保今”和“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等,都是当时最流行的铭文。“尚方”是指官方作坊制作的铜镜,而“汉有善铜出丹阳”则指铜镜原料产于丹阳。这些铭文不仅反映了汉代人乞求祥瑞避邪和升仙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商品宣传性质鱼雷出击。
西汉时期赶考网,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草叶镜
汉镜不仅式样丰富,工艺精巧,而且其文饰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装饰花纹出现程式化。其装饰由纽座的放射式到轴对称,由平面到浮雕,边缘更为复杂,而铭文已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工精良,纹饰优美,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
西汉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一、简述
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两汉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商品,这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汉镜铭文中出现的许多“尚方”铭及纪氏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颜师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后汉书?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掌上手工作御刀创诺好器物,亟—人。’”铜镜铭文中大量出现的“尚方作镜真大好”、“尚方作镜四夷服”等字句表明,制作铜镜也是尚方的任务之纪氏铭如:“王氏作镜真太好”、“朱氏明镜快人意”、“田氏作镜四夷服”等,都明确记述了制作者的姓氏,并有很强的宣传广告作用,表明民间铸镜业已十分普及。
大约在东汉中期,随着铸镜业的发展,全国形成了几个铸镜中心。这些中心都在离铜矿区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会稽郡的治所山阴(今浙江绍兴),江夏郡(今四川广汉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这些地区的铸造工艺精巧,许多精美的铜镜就是在这里铸造的,如神兽镜、画像镜。
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66%~70%,锡23%~24%,铅4%~6%。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铜镜中加人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代铜镜中,有一种奇特的铜镜——透光镜。此镜发明于西汉时期,外形和普通镜一样,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像,古人称之为“幻镜”。隋唐之际的王度《古镜记》、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清代郑复光《镜镜詅痴》等都有记载和研究。近代研究表明,铜镜透光是铜镜冷却和加工研磨镜面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所致。
透光镜
两汉时期的铜镜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色。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黑大蒜,铸镜工艺发展不大,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弦纹小钮,纹饰多见变形蟠螭纹和蟠虺纹。与战国铜镜不同的是汉镜钮座往往有铭文一周。到“文景之治”以后,特别是武帝以后,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这时铜镜铸造才出现了高潮,产品质量提高,数量也增加了。其镜面渐大,镜壁略厚,钮为半圆形,墩厚平滑。花纹装饰受当时帛画、壁画、石刻等的直接影响,战国铜镜那种抽象的纹饰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等。往往以绘画、双勾阳线的表现技法出现于镜背,并且围绕镜钮组成同心圆的多层连续图案,并用四分法把纹样分成四等份,构成既对称又连续的圆形装饰图案军中姐妹。从题材上看,已趋于写实,内容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羽化升仙、祥瑞辟邪说法相吻合。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条带式的铭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韵语。
王莽建立新朝后,铜镜风貌与西汉一脉相承,但仍有发展。纹饰内容愈益丰富,表现手法比以前细腻工整,藏木水电站构图格局采用乳钉间隔成等份和以同心圆形式环绕多层次纹带,颇富立体层次和节奏感。锐边装饰也复杂化了。此时流行一种华美的规矩纹镜,规矩纹间,往往穿插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鸟兽图案。构图巧妙,以圆与方的对比,形成旋转奔驰、活泼生动的优美的图案结构。铜镜铭文,这时出现了十二地支和较长的七言韵语。
东汉时期,铜镜工艺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和提高的势头。显然受当时画像石、砖的影响,装饰图案上的人物和动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采用减地平即和高浮雕来表现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兽纹和画像纹的出现,更届前所未有。这些画像不事细节与修饰,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古拙奔放的艺术风格。这时铜镜铭文的演变规律,接近书写文字,字体多为小篆间杂汉隶。
二、两汉铜镜的形制特点
两汉时期铜镜的形制较战国铜镜要厚重,但绝没有钝重笨拙的感觉。镜表面或漆黑明亮(即所谓的黑漆古),或呈银灰色。形状,一般均为圆形;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5号陪葬坑出土了一面长方形夔龙纹多钮大铜镜。彭程程这是西汉武帝前后的遗物,极为罕见。
镜钮,除西汉初期少数铜镜仍沿用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半圆钮。这种钮制后来成为铜镜钮的基本形式。东汉时期,铜镜的圆钮变得又大又高,十分突出。另外,还有一些特例: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形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上常铸一种伏螭钮。
钮座,此时趋于多样化。除圆、方座外,还用连珠纹、连弧纹、四瓣柿蒂纹等纹饰作钮座,镜缘,除西汉初期仍有卷边镜缘外,均为宽厚的外缘,并逐渐呈斜坡状。
三、两汉铜镜的纹饰特点
两汉时期铜镜的纹饰较之战国铜镜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风格。丰要特点是: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远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纹饰结构趋于简单,改变了战国镜纹饰那种严谨细密的风格。鉴别特点
形状:以圆形为主,到西汉后期出现了方形、菱花形及钟形镜。镜纽从先秦的弓形、长方形、半环形变为以半球形为主。镜体远比先秦的厚重,重量按直径计200毫米左右的可达2500克。
颜色:由于是与银、锡等合炼,其胎质色泽往往"白如银",外表则经长年氧化及抚摩形成一种深黑中透黄的膜面,所谓"色如深墨"、"色如黝"。而锈蚀则莹绿可爱,没有那种轻浮的感觉。
纹饰:摆脱了先秦时期的地纹,出现最有代表性的铭文。西汉初期已有以四乳钉或多乳钉分隔布局的图案;西汉后期则以"规矩纹"配铭文为主。其他如四灵、神兽、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图案也大量出现。
1.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
2.镜钮女人那话儿,除西汉初期少数铜镜仍沿用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半圆钮,十分规整。东汉时期镜钮又加高加大,显得特别突出。钮都有座,钮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柿蒂形、连弧形、连珠纹,另外,还有一些特例: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形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上常铸一种伏螭钮。
3.钮座,此时趋于多样化。除圆、方座外,还用连珠纹、连弧纹、四瓣柿蒂纹等纹饰作钮座,镜缘,除西汉初期仍有卷边镜缘外,均为宽厚的外缘,并逐渐呈斜坡状。
4.镜缘多为宽厚缘,边厚向内微坡。战国铜镜的卷边,除早期外,已不复存在。
5.两汉时期铜镜的纹饰较之战国铜镜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风格。丰要特点是: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远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纹饰结构趋于简单,改变了战国镜纹饰那种严谨细密的风格。
博局纹有别其他时代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鸭脖门,有尖乳、圆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上的锯齿纹、双线波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标志。
6.汉镜铭文减字、减句、省笔略画现象普遍,这种现象在唐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是很少见的。
咱们下期再见!
- 文章归档
-
- 2020年11月 (60)
- 2020年10月 (312)
- 2020年9月 (304)
- 2020年8月 (315)
- 2020年7月 (314)
- 2020年6月 (292)
- 2020年5月 (316)
- 2020年4月 (303)
- 2020年3月 (312)
- 2020年2月 (282)
- 2020年1月 (312)
- 2019年12月 (312)
- 2019年11月 (196)
- 2019年10月 (240)
- 2019年9月 (292)
- 2019年8月 (221)
- 2019年7月 (90)
- 2019年6月 (98)
- 2019年5月 (102)
- 2019年4月 (1607)
- 2019年3月 (2200)
- 2019年2月 (359)
- 2019年1月 (382)
- 2018年12月 (213)
- 2018年11月 (299)
- 2018年10月 (300)
- 2018年9月 (302)
- 2018年8月 (302)
- 2018年7月 (312)
- 2018年6月 (301)
- 2018年5月 (313)
- 2018年4月 (305)
- 2018年3月 (315)
- 2018年2月 (287)
- 2018年1月 (303)
- 2017年12月 (312)
- 2017年11月 (297)
- 2017年10月 (306)
- 2017年9月 (311)
- 2017年8月 (309)
- 2017年7月 (164)
- 2017年6月 (86)
- 2017年5月 (105)
- 2017年4月 (105)
- 2017年3月 (101)
- 2017年2月 (93)
- 2017年1月 (88)
- 2016年12月 (92)
- 2016年11月 (92)
- 2016年10月 (94)
- 2016年9月 (93)
- 2016年8月 (86)
- 2016年7月 (92)
- 2016年6月 (87)
- 2016年5月 (91)
- 2016年4月 (101)
- 2016年3月 (102)
- 2016年2月 (92)
- 2016年1月 (93)
- 2015年12月 (95)
- 2015年11月 (90)
- 2015年10月 (97)
- 2015年9月 (100)
- 2015年8月 (91)
- 2015年7月 (95)
- 2015年6月 (86)
- 2015年5月 (98)
- 2015年4月 (96)
- 2015年3月 (94)
- 2015年2月 (85)
- 2015年1月 (94)
- 2014年12月 (87)
- 2014年11月 (79)
- 2014年10月 (104)
- 2014年9月 (90)
- 2014年8月 (83)
- 2014年7月 (99)
- 2014年6月 (87)
- 2014年5月 (94)
- 2014年4月 (74)